郑建新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湖南省财政厅 czt.hunan.gov.cn 时间:2017年01月10日 16:19 【字体:

同志们:

这次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财政工作,深入分析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厘清工作思路,研究部署今年财政工作。会前,达哲省长审阅了此次会议的材料,并作出重要批示;向群常务副省长百忙之中亲临会议,待会将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全省财政工作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刚刚过去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支柱财源减收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加力增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全力支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继续保持了财政运行总体平稳,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据快报反映,全省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52.1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地方收入2697.9亿元,同比增长7.3%;上划中央收入1554.2亿元,同比增长3.9%。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突破6000亿元,达到6337亿元,同比增长10.6%

(一)财税改革稳步推进。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财税改革迈向纵深、落到实处。去年省委深改组明确由我厅单独牵头的12项改革任务,11项已全面完成,1项基本完成,多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走在全国前列。积极主动推进税制改革。按照国家统一部署,51日起全面推开营改增,直接减轻企业税负80多亿元,是我省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减税。科学测算营改增对市县收入的影响,及时调整省对市县财政体制,确保改革平稳过渡。全面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在株洲市开展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推进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促进国地合作办税。蹄疾步稳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将预决算公开的要求量化、具体化,打分排队,定期通报,严格问责。财政部肖捷部长、史耀斌副部长高度肯定我省预算公开工作,认为湖南财政推进预算公开工作一以贯之,制度先行、措施具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步启动专项资金分配与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建立部门预算项目评审机制,健全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新增出台物业费等预算支出标准。加大全口径预算统筹力度,新增5项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由15%提高到19%以上,城市维护建设费、探矿权采矿权价款等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统筹安排。深度整合专项资金,省级专项由98项进一步整合到82项,并从制度上为专项资金管理定规矩、明底线。在51个贫困县全面推开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省财政安排到贫困县的资金规模达到180亿元。攻坚克难推进债务管理改革。在交通、水利、能源、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编制2016—2018年省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期融资债务规划。推进存量债务置换,全年共发行置换债券2940.4亿元,大幅降低了债务运行成本。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预警结果与债务限额分配挂钩。全国第一家获得世界银行发展政策贷款,借鉴国际经验,探索政府性债务管控新机制。示范引领推进投融资改革。推广PPP模式,建立了覆盖PPP全生命周期的制度体系,向社会发布第三批117个省级示范项目,前两批省级示范项目签约率和落地率均居全国前列。史耀斌副部长高度肯定我省PPP工作成绩,要求财政部金融司注重总结湖南好的做法,进一步推进全国PPP工作。规范政府性投资基金运作,建立从出资、设立、运行到退出的全过程风险管控机制。在扎实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通财银保试点的基础上,面向51个贫困县推出扶贫财银保,针对中小微出口企业推出外贸财银保,初步缓解了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这项工作已作为经验由国务院督查组上报国务院。

(二)促进发展成效明显。坚持精准发力、定向施策、政策联动,推动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支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落后产能,超额完成国务院下达的煤矿关闭任务。启动落后烟花爆竹企业关闭退出工作。支持房地产去库存,从去年起停止新建公共租赁住房,继续对住房保障家庭发放租赁补贴,城镇棚户区货币化安置比例达到50%。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取消、停征和降低收费44项,减轻企业负担27亿元。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扩大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设立基金、运用PPP、引入政策性贷款等方式,支持交通、水利、两供两治”“两棚两改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湘潭市、岳阳市、望城区等地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扶持产业企业发展。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健康养老产业基金等专项资金和投资基金的作用,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深入实施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组织第三方对首轮“9+1”个重点县进行绩效评估验收。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支持做大地方金融产业,财信金控集团组建成立,资产管理公司获批授牌。积极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筹集资金近4亿元,推动省属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支持科技创新。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支持推进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投入8.5亿元,推动实施创新创业园区“135”工程。探索运用事前补助、后补助、风险补偿、基金投入等方式,支持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科学的投入力度。支持两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长株潭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综合治理试点,启动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专项行动,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工程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在123个县市区全面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项目。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全面实施垃圾收运体系建设PPP项目,在长沙县、岳阳县探索运用PPP模式对病死畜禽实行无害化处理。在湘江流域开展生态补偿,探索碳交易试点。加大两型采购力度,促进两型产品应用。全面落实补贴政策,支持推广新能源汽车。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支持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对外投资合作。长沙市成功申报综合保税区,株洲市成功申报保税物流中心。支持农村电商发展,实施边贸市场促进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内贸流通。

(三)支农力度持续加大。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加大投入,创新扶持方式,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实施三个百千万工程,打造“三农”发展大平台。培育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省财政三年累计安排资金10亿元,支持建成100个现代农业综合园;安排资金4.4亿元,支持建成327个农业特色产业园、99个林业特色产业园;农业综合开发四年累计安排资金4.5亿元,加快建设3个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和28个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园。在涟源市等16个县市开展农村三产融合试点。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新增21个特色农业保险品种。支持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启动实施森林禁伐减伐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提高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改善农业发展条件。省财政筹集资金近20亿元,并引导带动金融资本投入,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涔天河大型水库、五小水利等水利设施建设,全力支持防汛抗灾。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加速推进农村电网改造,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近2万个,继续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和建制镇示范试点,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扩大到42个县市区。在100个村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支持推进并乡合村改革。

(四)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坚持为民聚财、为民用财,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省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0%,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倾力支持扶贫攻坚。大幅增加扶贫投入,中央和省级专项扶贫资金达到58.2亿元,其中省级资金25.2亿元,增长207%。搭建省级融资平台,筹措资金480亿元,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推出精准扶贫特色农业保险,对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给予保费专项补贴。省财政安排移民资金39亿元,支持特困移民避险解困。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前实现保障政策、补助标准和分担比例三统一。建立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免除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杂费。稳步提高高校生均拨款水平,本科高校提高到1.4万元,高职院校提高到1.1万元。农村基层教育人才津贴发放范围扩大到所有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扩大到西部边境贫困县。支持构筑社会保障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75元提高到80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二连调。大幅提高城乡低保指导标准,整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新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省财政投入资金27.8亿元,支持改造农村危房近25万户。筹措资金40多亿元,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在全国率先设立安全生产专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补助标准由380元提高到42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由40元提高到45元。在14个市州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支持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从2016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投入7000万元,用于改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设备条件。启动实施消除血吸虫病20162025年行动计划,省财政每年安排8600万元用于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补助标准每月各提高50元,分别达到320元、390元;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月补助标准提高100元。支持为100万名农村适龄妇女实施两癌免费筛查。在茶陵县等14个贫困县开展出生缺陷防治项目试点。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省财政投入近25亿元,支持建设省博物馆、省美术馆等重点文化工程。继续支持全省公共体育文化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688个贫困村启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101个县市区实现农村广播村村响100万农户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25000个行政村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广场。

(五)财政管理再上台阶。精心编制全省十三五财政发展规划,描绘财政改革发展新蓝图。出台我省法治财政建设实施方案,启动七五普法工作《湖南省财政监督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实现部门和财政预算资金全覆盖,对50个省级重大专项实施第三方绩效评价,占到省级专项资金总额的81%。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津贴补贴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省级层面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强化预算源头管控,稳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试点扩面。推进厉行节约,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初步搭建起财政系统内控制度体系,稳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省本级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基本实现预算单位、代理银行、支付业务三个全覆盖,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基本覆盖所有县市区。政府采购管理更加规范透明,在第三方发布的评估报告中,我省政府采购透明度位列全国第二。稳步推进乡镇预算编制标准化,积极开展星级财政所创建活动。组织开展预决算公开、医保两项基金、机关运行经费、财政支出进度等一系列重大专项检查,维护了财经秩序,保障了资金安全。前移投资评审关口,建立部门项目支出评审制度,扩大投资评审规模,全省共完成评审额2652亿元,审减426亿元,审减率达16%。加强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加快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强化会计行业监管和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行业自律管理。全面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大清查,摸清了全省的资产家底。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快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启动省级财税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平台已正式上线试运行。开展互联网+发票有奖活动,提升了以票控税的效果。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为抓手,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创新财政科研方式,积极开展前瞻性、实用性研究,打造新型财政智库。全面实施市县财政管理综合绩效考评,调动市县财政推进改革、规范管理的积极性。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和党性修养。以开展四风治陋习专项整治和雁过拔毛式腐败专项治理为契机,举一反三、建章立制,进一步规范了财政权力运行。

同时,干部教育培训、新闻宣传、老干部、工青妇、机关事务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援疆、援藏、扶贫和挂职干部扎实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过去一年,市县财政部门也都能立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成绩可圈可点,有不少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比如:长沙市、常德市加强电子化政府采购制度建设、株洲市推进财政资金使用十大统筹、湘潭市组建重大项目股权投资基金推动精美湘潭建设、衡阳市给政府投融资公司举债融资带上紧箍咒,都很有特色。岳阳市PPP部省示范项目的数量和投资额领跑全省,永州市收入增幅和税收占比两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郴州市、益阳市财政透明度在全国领先。邵阳市PPP制度建设、娄底市财源建设、张家界市财政文化建设、怀化市全口径预算管理、湘西州设立扶贫产业基金等,也很有力度。又比如:南县涉农资金整合列入全国试点、浏阳市率先实行国地财合署办公、韶山市全面推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限额设计制度、麻阳县运用互联网+监督减少雁过拔毛式腐败的发生、鼎城区预算绩效管理、祁阳县政府购买服务、永兴县财政微信平台建设等,也都值得肯定。

省直部门在加强和规范财务管理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可喜成绩。比如:省公安厅、省国土资源厅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省国资委强化经费支出事前控制、省水利厅实行预算资金和非税收入有机统筹整合、省金融办实行分级审批、集中管理、阶段汇报财务管理制度、省民政厅财务管理工作在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等等。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是广大财政财务干部职工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财政厅党组,向全省广大财政财务工作者表示亲切问候!向所有关心支持财政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财政运行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增收后劲不足,质量改善任重道远;支出刚性有增无减,收支矛盾十分尖锐;一些地方变相举债问题凸显,风险防控不容忽视;部分改革没有真正落地,市县改革进展不够均衡,等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工作思路

准确把握形势,厘清工作思路,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总的来看,今后一段时期全省财政工作面临的形势比较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从经济看: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但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还比较多。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还不牢靠,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从我省情况来看,一带一部的独特区位优势、前期政策调控带来的积极变化、中央支持实施中部崛起带来的政策机遇,等等,赋予我省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强劲的发展动力。然而,我省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接续尚需时日,民间投资低迷不振,市场预期有待改善,部分领域风险集聚。综合判断,我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的优势没有改变,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处于螺旋式上升的中长期增长期,这为我们做好财政工作特别是促进财政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财政看:近年来,我省财政收支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各级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财政工具日益丰富,这为我们实施调控、推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要看到,当前经济周期性规律正在发生作用,普遍问题与特殊问题互相交织,短期问题与长期问题相互缠绕,财政运行面临难熬的阵痛期。收入方面,全省增收形势十分严峻,中低速增长还将持续。从一般规律看,10%是财政收入与GDP增幅关联变化的重要分水岭。据统计,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省GDP增幅高于10%1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8.3%;低于10%9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幅仅有10.6%,大幅下降。在当前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省经济增速预期放缓的大环境下,财政动辄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经很难重现。从财源结构分析,我省以”“”“为支柱的税源结构,增收十分困难,短期内难以明显反转,新兴财源一时难以接续,新旧财源青黄不接。从减收因素分析,今年中央减税清费的力度还会加大,营改增减税效应还将进一步释放。同时,去年清缴营业税带来的一次性收入较多,相应也会影响今后年度的收入增幅。尤其要高度重视的是,前几年我省花大力气有所好转的收入质量问题出现反弹,需要进一步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支出方面,实施加力增效的积极财政政策,支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实现保工资、保民生、保运转的支出压力持续增加,原有支出难以削减,新增支出不断涌现,收支矛盾更加突出,预算平衡压力极大。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强调要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前不久召开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全面分析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要立足一带一部定位,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以三个着力”“四大体系”“五大基地为抓手,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科教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宏伟愿景。做好今后一段时期的财政工作,我们既要坚定信心,看到有利条件,又要正视困难,做好应对准备,要按照党中央确定的思想方法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的总体部署,转变工作理念,调整工作思路,找准工作定位,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奋发有为的精神,充分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我们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支持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中求进已上升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既是当前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也是做好财政工作的方法论。一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保持战略定力。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加大定向调控力度,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精准性和有效性,推动经济实现稳中有升、稳中提质、稳中增效。二要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财政要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力度,着力提振实体经济。必须牢牢把握主攻方向,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升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三要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自组织功能,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更好而不是更多地发挥政府作用,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创造公平、友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四要加强预期管理。密切关注市场主体行为特点和社会心理,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透明度,向市场主体传递明确的政策信号,不折不扣落实各项财政扶持政策,稳定和改善市场预期。

(二)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大局。目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期,财政部门不仅要抓好自身的改革,还要发挥财税改革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引领带动和支持配合其他领域的改革。一要注重抓关键。随着财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各种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显现,难啃的硬骨头越来越多。要对各项改革任务进行全面梳理,找准改革中的梗阻痛点,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带动解决制约财政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比如,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历来是财税改革的难点,事关地方各级长远利益,目前,中央已全面启动这项改革,并明确了任务书和时间表,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研究、提前预判、积极探索。专项资金整合方面,省级层面力度很大,效果较为明显,市县也要抓紧推进,在大幅缩减专项数量的同时,着力解决大专项套小专项”“形整神不整的问题。二要注重抓引领。对其他领域的改革,财政部门要更加主动一些,与其事后出手、被动付账,不如提前介入、主动买单。要深度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体制机制的构建,发挥财政相对中立公允的优势,协同推进各项改革,防止政策割裂、各自为政,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合力。三要注重抓落实。政策重在落实,改革重在落地。要细化改革任务,倒排时间进度,加强督促检查,完善奖惩机制,确保已出台的改革措施尽早落地见效。需要注意的是,在抓改革落实工作时,要坚守改革初衷,把准改革方向,不能随意曲解,导致改革变异、变味、变调。比如,一些地方打着PPP的旗号搞变相融资,有的实质上就是变相的或拉长版的BT。一些地方借道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变相上项目,把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泛化到几乎所有公共服务。对于这些不良的改革动向,要密切关注、跟踪督查、及时整改,确保改革按既定目标推进。

(三)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做好民生保障工作。财政为民理财,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守住底线、完善制度、突出重点、引导舆论的要求,统筹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一要稳投入。坚持把民生作为优先保障重点,随着财力增长,稳步增加民生投入,力争十三五时期全省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70%左右,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二要保基本。对涉及人民群众基本生存权、发展权的民生项目,必须毫不犹豫地坚决托住。要正确处理政府、单位和个人的关系,政府主要是集中力量提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服务,不能大包大揽、责任无限扩大。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企业和个人在民生事业发展上的责任感,合理均衡各方负担,努力实现共建共享。三要可持续。树立和强化中长期民生事业发展理念,民生支出安排要有长期性,不能搞一锤子买卖。合理确定民生保障项目和水平,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盲目攀比、不拔苗助长、不作过多过高的承诺,不能为了获取一时的点赞而大搞不切实际的民心工程。要适当控制地方自行出台政策,优先落实中央和省出台的重大民生政策。四要能调整。逐步扭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的惯性思维,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一些不合理的支出标准和超出财力可能的过高承诺,财政部门要向同级党委政府或上级部门提出建议,权限范围内能取消的要及时取消,能调整的要尽快调整。

(四)坚持防控并举,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财政金融风险的底线。从各国历史经验来看,经济社会转型期往往也是各种风险集中高发期。财政作为重大风险处置和救助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守住风险底线,这既是财政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一方面,要守土有责,严控财政自身风险。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好,充分估计财政困难和风险隐患,做好思想和工作准备,严守底线不动摇。要前移关口,加强对苗头性、倾向性风险点的关注和管控,防止小风险变成大难题。当前,要重点关注政府隐性债务、社保基金平衡两大风险,加快建立一整套管用的防控措施。同时,要强化对财政收支运行状况的动态监控和预测分析,努力防范财政支付风险。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大对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确保市县财政平稳运行。另一方面,要不当看客,严防其他领域的风险。深入研究、积极参与金融、房地产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防范,摸清风险隐患,加强风险防控,防止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要特别关注当前我省局部地区和领域非法集资问题,配合相关部门提前介入、主动干预、妥善应对。同时,要科学设置财政防火墙,防止风险向财政系统转嫁蔓延。

三、扎实做好2017年各项财政工作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做好财政工作责任重大。今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为指引,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压实责任,持续发力,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牢牢兜住民生底线;进一步规范财政管理,严控债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有力保障。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拟定2017年全省和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增幅为6%以上,力争达到6.2%。重点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稳增长、调结构,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控功能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在稳增长的同时,着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适度扩大投资规模。通过预算新增安排、统筹现有专项等方式,三年投入100亿元,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有效投资、推动调结构稳增长的八条措施,包括:对财政困难市县因减税清费形成的财力缺口给予补助;对民间资本投资PPP项目给予前期费用补助,单个项目每年最高补助可达1000万元;对重点园区新增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融资给予贴息补助,最长可贴息三年;对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投资项目和创新创业技术投资项目给予补助,最高补助500万元;对省内企业研制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单台设备和关键零部件最高奖励100万元等。推动实施促进民间投资六大专项行动,更好地发挥民间投资主力军作用。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增信功能,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综合运用PPP、政府债券、政府性投资基金等新型政策工具,引导带动民间资本投入,保障交通、水利、能源和信息四张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好专项奖补资金,推进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妥善安置下岗职工,防止已经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推进水泥、玻璃、铁合金、烟花爆竹、有色金属等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帮助工程机械、烟草等行业去库存。启动与煤共(伴)生矿山退出工作。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扩大租赁补贴发放范围,推动化解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加快置换政府存量债务,健全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化解、应急处置和责任追究机制,推进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严控政府债务风险。落实各项减税清费政策,继续开展涉企收费清理专项检查,规范非税收入征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健全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支持实施一批补短板工程,优先解决科技创新、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突出问题。

支持创新驱动。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增加投入,逐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推进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培育打造长沙创新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推进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市场化运作,促进知识产权流通利用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财税优惠政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启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县试点。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政府采购机制,促进创新产品研发和推广运用。

促进现代产业发展。发挥制造强省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推进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创建长株潭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设立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重点推进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行动计划,争取在若干领域建成世界级产业集群。支持发展研发设计、现代会展、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和体育休闲、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和文化旅游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战略投资者和社会资本,支持省内优秀文化企业并购重组、上市融资,打造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

促进开放崛起。加快完善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口岸、园区等平台功能,拓宽开放发展新空间。积极推动湘企出湘湘品出境,支持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抱团出海。加大对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奖励力度,支持优质产品出口外销。加大对“一带一路”地区国际产能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向境外转移富余产能。支持推动万商入湘,重点引进总部经济、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结算中心,着力引进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中高端产业和各类人才。务实开展国际财经交流,积极引进国外贷款项目。

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强财政金融联动,总结推广财银保合作经验,建立健全经营实体与保险公司、银行协商合作、风险共担机制,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完善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对金融机构开展中小微企业、涉农、科技、创业类贷款或提供信用保证给予风险补偿,对金融机构在我省新设总部和分支机构给予奖励。支持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设立绿色发展PPP融资支持基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融资。支持财信金控集团做大做强做优。

(二)压实责任、持续发力,加快推进财税改革。牢牢抓住改革的时间窗口,以钉钉子精神推动财税改革向更深、更细、更实的阶段迈进。

落实中央税制改革部署。开展营改增试点跟踪分析和效果评估,妥善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持续扩大减税效应。深化资源税改革。密切关注个人所得税、消费税、房地产税、关税等税制改革动向,反映我省诉求,争取改革主动。出台环境保护税法地方配套政策。完善地方税体系。

进一步加强全口径预算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提高到23%以上。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南水北调工程基金、烟草企业上缴专项收入等3项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所有非税收入全部实行预算统筹,彻底改变专项收入收多少、给多少的简单切块返还办法,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

深度推进预算公开。在省市县财政部门的门户网站搭建本级预算公开统一平台,集中公开涉密信息之外的所有政府预算、部门预算、三公经费、政府债务、政府采购等信息。建立省直部门和市县预算公开定期检查和考核通报机制,量化考评,打分排队,检查考核结果上报省委、省政府,通报省直部门和市县党委、政府,并适时向社会公开。

推进专项资金实质性整合。省级财政专项从82项压减到78项。严格执行专项资金管理铁规:专项资金不得用于人员经费、行政运行经费、工作经费等一般性开支;不得用于发放个人奖励;不得按照部门内设机构切块分配资金;原则上不得带帽下达乡镇以下的一般性散小项目;不得直接用于对企业的股权投资;不得由财政以外的其他部门和单位转拨资金等。

加快推进省以下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按照体现事权受益范围、兼顾政府职能和行政效率、促进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省与市县事权,明确各自支出责任。今年,重点推动水利、交通运输领域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积累经验,循序渐进,再逐步扩大到国防、司法、公安、教育、科技、文化、养老保险等领域。

有序推进PPP模式。引导市县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两大领域强制推广应用PPP模式,其他有稳定现金流、具备运营条件的公共服务项目,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也要强制实施PPP模式识别论证,鼓励运用PPP模式。加快转变财政扶持方式,从补建设转向补运营。继续从项目示范、平台建设、资金引导、市场培育、跟踪指导等方面,促进PPP项目加快落地。

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政府购买服务。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资金逐步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实现四本预算资金全覆盖。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市县全覆盖。全面建立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稳步提高政府购买服务支出占部门预算支出的比重,合理确定购买范围,原则上限制在既有预算安排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积极推行政府向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购买服务。

支持推进其他改革。统筹推进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财税信息综合平台第二阶段建设。支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研究建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省级统管的预算管理模式。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推动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继续推进国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稳妥有序推进企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支持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农垦、国有农场改革。继续支持商事制度改革。

(三)着力加强民生保障,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把保障民生、支持城乡协调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制度体系,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湘大地。

推进脱贫攻坚。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武陵山、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加大省级扶贫资金配套力度,全力支持实施七大扶贫行动脱贫攻坚七大工程,确保今年15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引导社会和金融资本参与扶贫,帮助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扎实推进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构建全方位监管体系,加强工作指导,确保扶贫资金下得去”“接得住”“用得好。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创新扶贫方式,调动贫困户自我发展的能动性,避免陷入扶贫养懒人的怪圈。

增加居民收入。落实新一轮积极就业创业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发挥财政调控功能,完善工资水平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财政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支持教育和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完善财政支持学前教育的一揽子政策,加快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支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及消除大班额计划,实施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继续提高高职、中职院校生均拨款水平,加快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善高校软硬设施条件,重点推进湖南域内高校双一流建设。进一步完善困难学生奖扶政策体系。在51个贫困县实现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支持实施精品创作和演艺惠民工程,加快省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新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支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体系。支持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完善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推进法定人员全覆盖。建立城乡统筹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基本生活补助和照料护理补贴。落实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推进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融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兜底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将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50元。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50元。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支持深化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三级以上医院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继续支持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启动贫困尘肺病患者救治救助工程。加大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力度,完善全面两孩政策配套公共服务体系。调整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建立购租并举的城镇住房制度。提高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的精准度,集中用于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四类重点对象,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支农机制,坚决守住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三条底线。加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政策的精准性。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保护,改善农业水利设施条件,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结合中央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探索在湘江流域扩大退耕还湿面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深入实施三个百千万工程,促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设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效益的现代农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农业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省财政每年将对认定的10个产业集聚区给予奖励。启动实施洞庭湖区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减免产粮大县主要粮食作物县级配套补贴,支持市县开展特色农业保险,探索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体现政策性、突出专注性、注重独立性,引导带动金融资本投入三农。继续在56个生猪调出大县开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试点。加快健全农村物流配送和农产品电商销售体系,打通田间到舌尖的通道。

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城镇化投融资机制,解决好城镇化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支持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双修工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打造特色小镇。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逐步将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保障体系,让进城农民真正安得下、融得进、过得好。支持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特色园区、特色企业,形成县域经济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带动城乡居民就近就地就业。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扩大美丽乡村建设范围,改善乡村面貌。健全并乡合村后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继续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支持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第三阶段改革建设,加强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大中型水库养殖污染整治,保护生态绿心。探索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湘江治理一号工程有机结合,通过农业内部挖潜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统筹整合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完善湘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将补偿区域延伸到资水、沅水和澧水流域,研究制定大气生态补偿办法。强化两型采购政策功能。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研发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四)切实规范财政管理,严密防控债务风险。以制度建设为支撑,全面加强和规范财政管理,提升综合绩效,防控财政风险。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密切跟踪收入预算执行情况,加强部门协调,促进依法征收。加快支出预算批复下达,为部门和地方执行预算创造良好条件。严格控制预算调整事项,年度预算执行中原则上不再追加预算。对于预算执行进度缓慢或预计年内难以执行的资金,要及时调整用途,避免资金沉淀。全面清理财政存量资金,将结余资金及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收回财政统筹使用。加快使用收回的存量资金,避免形成二次沉淀。将地方库款保持在合理水平。

提升财政大监督合力。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对所有省级专项资金实行第三方绩效评价,突出加强对重大产业专项的绩效管理,做到有目标、有跟踪、有评价、有公开、有应用。加强财政监督力量,创新财政监督方式,着力加强对财政收入质量、财政政策落实、财经纪律执行、专项资金使用、内控制度建设的监督,探索建立分区域属地预算监管工作机制。在具体安排上,除对重大民生支出和脱贫攻坚资金要继续加强监督检查外,重点要对PPP、平台公司举债及湘江治理一号工程等重大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继续扩大项目支出标准体系范围,加快建立部门预算项目审核制度,推动财政投资评审朝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依法依规加强政府采购监管,着力解决政府采购中暗箱操作、重复浪费等问题。

加强财政基础性管理工作。加快推进非税收入电子化收缴,提高执收效率。严格执行省对市县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考核办法,促进非税收入规范征收、足额入库。开展《湖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立法调研,修订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资产配置标准,启动省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工作。强化省管文化企业和地方金融企业资产监管,做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过程中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严防资产流失。积极推进乡镇财政预算编制标准化改革,加快建立以县级财政为主体、乡镇财政为基础的县乡联动资金监管机制。强化会计基础作用,在做好会计人才培养、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政府会计改革、会计行业监管等工作的同时,着力推进会计管理转型。贯彻落实《资产评估法》,推进评估行业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研究出台全省财政信息一体化建设三年规划,构建覆盖财政全流程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有效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依法厘清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等企业债务边界,地方政府仅在出资范围内承担有限责任。强化预算约束,将非政府债券形式的存量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在市县推广编制融资债务预算。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和政府支出责任纳入管控范围,对其债务余额实行动态监控、联合监管,对中长期政府支出责任实行事前审核。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在推广运用PPP、实施政府购买服务、设立政府性投资基金等方面严明规矩,防止以回购、虚假协议、承诺、担保等方式变相举债。严把PPP项目筛选关口,对合作期限低于10年、没有稳定现金流、变相融资、未编列债务融资预算、没有开展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可承受能力论证的项目,严禁套用PPP模式。严控政府性投资基金泛化,设立门槛,并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强化社会监督,搭建省级统一公开平台,定期公开市县平台公司债务及政府购买服务、PPP、政府性投资基金等融资情况,以公开促规范。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能力素质。坚持忠诚干净担当,全面提升财政干部履职尽责本领,在全省财政系统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讲政治。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保持政治定力,坚守信仰高地,筑牢思想根基。把严肃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摆在首要位置,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政策落地。加强各级财政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做好财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练本领。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常学常新、常学常思、常学常用。加大干部培训力度,立足新对象、新知识、新方法,将请进来走出去课堂式移动式培训模式有机结合,打造与现代财政相匹配的干部培训体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到脚上有土、心中有数、手里有招,提高财政政策和财税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借助外脑力量,加强对全局性、复杂性、前瞻性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升干部发现和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打造高水平新型财政智库。

树新风。按照共创、共建、共享的理念,扎实推进机关文明单位创建,进一步美化环境、优化服务、亮化形象。加强财政机关文化建设,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扎实做好新媒体时代下的财政舆论宣传工作,打好主动仗,唱响主旋律。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把那些政治可靠、德才兼备、踏实干事、实绩突出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守廉洁。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规党纪,坚决做到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以常态化的问责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进一步规范财政权力运行,从制度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斩断利益输送的渠道、打掉权力寻租的空间。巩固提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防止不正之风反弹回潮。

同志们,新的一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推动财政工作迈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郑建新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9967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