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渡溪上争奋楫 渔家嬗变换新颜——慈利县财政局驻溪口镇渔家村工作队帮扶侧记

    在慈利县西南隅九渡溪旁,坐落着一个美丽而静谧的村庄——溪口镇渔家村。作为2016年由原和爱村和立功村合并而成的贫困村,全村现有面积17.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85亩,平均海拔350米,辖23个村民小组、534户1603人。以前全村临水而缺水,交通不方便,收入水平低,与时代发展要求极不合拍,是一个出了名的贫困村。从2017年开始,县财政局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一道,紧扣全县精准扶贫大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安全饮水、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及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精彩的脱贫致富发展之路,唱响了一曲雄壮的砥砺奋进小康之歌。
                                    初来乍到 “筑路修池人倍忙”
    作为县财政局第二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兼渔家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张祖建、队员王岩山均由慈利县财政事务中心选派,工作队经常为贫困户家中送生活必需品。要是以前,张祖建在渔家不敢驾驶得这么从容。“我刚来时路还没这么好。”对当时的进村之旅,张祖建记忆犹新,新一届驻村工作队一接手,就达成了“没有彻底修好路,脱贫就存在短板”的共识。看滑坡地、勘测量方、确定蓄水地……自进村起,工作队一头扎进了渔家村的沟坎里。皇天不负有心人,去年驻村工作队共筹集道路建设资金136万元,修好了700米长的“同心”柏油路,节省了村民来村部办事咨询的时间,保障了村三岔路口的交通安全,拓宽了通往里仁村的2.3公里乡道,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特别是在 2020年9月9日,群山环抱、地势险峻的上木洞峪公路全线贯通,以前去镇上来回一趟至少五个钟头,现在只需要30分钟,特别是硬化后再也不会弄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受惠的110户当地居民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路修好了只是第一步,缺水、缺技术就像套在渔家村上的道道枷锁,极大阻碍了这个溪口镇“宝地”的长远发展。因为地处上游,呈岩溶地貌,蓄水困难的问题一直困扰这里,再加上前些年来自洞溪的镍锰矿开采污染了干流,使得渔家村民饮水靠井,吃饭靠天。“谁曾想,在慈利还有没水喝的地方”,回忆夏季因山洪暴发,蓄水池被冲垮后全村无洁净水源可用的那段日子,工作队的忧虑之情就像那滔滔的九渡溪绵绵不绝。“你看,这是工作队为我们新建的蓄水池,这水多清啊!”村民朱朝猛搬开了水池盖。“多亏了工作队修水池、牵水管,现在一打开水龙头就是清澈的泉水,比城里的自来水还好嘞。”
    像这样的水池不止一处,一年来工作队筹集资金100余万元,在维修旧有水利设施的同时更换了智能水表312块,彻底解决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产业为先“俯首甘为孺子牛”
    走在渔家村主干道上,平整如新的田野上精心栽种的金银花树长势喜人。“再过一年,通过集体流转方式承包的92亩金银花就可以分批采摘了,到时预计每年每名贫困户可分红1000多元”村书记朱众难掩喜悦。
   “前几天,三中的食堂采购员还专程过来,一次预定了一学期的猪肉。去年我的养殖基地卖猪120头,毛收入60万元,给村集体分红2万元,徐局长还勉励我要先富带后富,把渔家村养猪产业搞起来”,嵩山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王财玉指着山上的养殖基地得意地介绍。
   “当初让你们几位党员带领全村贫困户加油干,真的没错。”驻村队员张思红介绍,驻村工作队联系王财玉,让她把自己长年累月积累的养殖经验传授给愿意学习技术的村民。现在,渔家村搭起了三处可容纳20头猪的猪栏,每家今年就可以在还清贷款的基础上净赚2万元以上。
    2020年9月,在驻村工作队长达半年的努力下,50万元蔬菜扶贫产业资金落户溪口镇渔家村。200亩的土地流转、翻耕和播种,成了驻村工作队的“心头肉”。
    田间地头、入户走访、屋场会,三位驻村工作队员不知走了多少回。他们邀请专家进行土壤检测、宣传发动贫困户种植、免费进行技术培训、承诺找好销路,给贫困户吃下“定心丸”。
    渔家萝卜因为口感嫩脆甜,被行家称之为“苹果萝”。由于播种延迟,雨水连绵,蔬菜长势不好,错过了销售旺季。“决不能让萝卜烂在地里!”三位驻村工作队员做起了蔬菜销售员,当起了蔬菜送货员。他们联系菜市场、机关学校企业,联系县相关部门运至消费扶贫专柜。他们的诚心和执着奉献赢来了一单单“生意”,两星期时间,10万斤的渔家“苹果萝”端上了百姓餐桌,受益77户249人,为贫困户增收5万余元。
    此外,渔家村还联合张家界荷凤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激活沉淀资源确保村集体经济每年达5万元以上。驻村工作队则秉承变“输血”为“造血”的理念,着力培育越来越多的产业“能手”——现在,村里流转了200亩土地用于蔬菜种植,通过“832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不仅与县财政局签订了供货协议还打开了在市里的销路。
    据统计,村里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工作队入村前的3000多元,发展到12000元左右;村集体收入由不足1万元增加到10万元。“不敢相信,我们能在短短四年间过上好日子”渔家的贫困户们抑制不住喜悦,他们都被驻村工作队三位队员的“老黄牛”精神所打动。
                                     真情满满“先忧后乐清风愿”
   “作为共产党员,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我们永不磨灭的初心”,王岩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对智力存在缺陷的贫困户朱永飞,其子朱盼的未来成了他心中难以割舍的牵挂。为了早日改善家庭条件,朱盼提出想学一门手艺傍身,工作队得知后立即联系了挖掘机师傅手把手教,看朱盼并不适合这份工作,过年后又把他带到汽车修理厂从事修配行业。看到之前叛逆厌学的孩子慢慢走上正轨,队员们充满了自豪感。
   “我们的扶贫工作是否到位,要看老百姓满不满意”。四年来,历届工作队牢记县委县政府指示精神和局党组谆谆嘱托,把政策吃透用好,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组织捐款等各种途径,让每一个贫困户都不落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听闻财政局驻村帮扶就要结束,一位奶奶满是不舍,几次看向工作队员,说道:“有点舍不得,真想给领导说让工作队别走!”
    舍不得!一年来,队员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可他们却“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不会走!在这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早春,驻村工作队坚定了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信念。
    2月25日,党员干部们一起收看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直播。会后张祖建坚定地告诉大家:“我们将站好最后一班岗,不用扬鞭自奋蹄,履职尽责勇担当!”早春的阳光照耀着沿河的大道,千回百转的九渡溪上处处是村民们顺心的笑容,一幅乡村振兴的蓝图正在渔家村徐徐展开...

                                             (慈利县财政事务中心周天宇  陈仕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