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记忆

湖南省财政厅 czt.hunan.gov.cn 时间:2023年01月18日 11:02 【字体:

过小年

儿时,每年到了阴历十二月十五这一天,都会听到父亲发出一阵感叹,自言自语地唠叨着:“年不过端午,月不过十五。”“十二月二十三灶公菩萨上天,十二月二十四过小年。”“小孩子爱过年,大人爱种田。”说罢,突然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着我,目光中充满了怜爱和慈祥,带着一缕淡淡的忧伤,带着一缕喜悦和希望。长大之后才知道,这一天是父亲的生日,他在感叹岁月的无情、生命的短暂;他在忧虑生活的困苦,他在希望儿女们健康地成长。

确确实实,和父亲所说的一样,小孩子爱过年。每年放了寒假之后,我就天天掰着指头计算着过小年的时间。因为过来小年之后,直到正月十五,就是我们小孩子的天下,不用天天去挖猪菜、捡柴火,也不会遭受大人的打骂,而且还有零食吃、有炮仗打,可以跟小伙伴们开开心心地玩耍。

到了十二月二十四这一天,“灶公菩萨上了天”,家家户户开始搞大扫除了。在平常的日子里,许多地方不敢乱动,特别是灶间,怕惊扰灶神,导致家事不顺,因为我们这里有“灶为一家主”的说法。因此,我的故乡把灶间大扫除当做家里一年之中的一件大事。况且,灶间大扫除难度也比较大,因为当时的燃料主要是柴草,而且灶里没有烟囱,常年烟熏火燎,整个灶间到处结满了厚厚的烟垢,就像一层厚厚的炱煤涂在灶间的墙壁和房梁上,所以我们这里把灶间大扫除叫做“扫炱煤”(大人们为了避讳,叫做“松炱煤”)。

这一天吃过早饭之后,只见父亲头戴草帽、身着烂衣,脸上包一块“汗帕”(当时农村专门用来揩汗的长的毛巾),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仔细看来,俨然当时《新闻简报》电影里的阿拉伯人。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扎一把稻草扫帚,并用一张竹制的晒谷棚盖在灶台上,开始了他一年一次的“扫炱煤”大事。与此同时,母亲则把灶间的锅盖、碗、盆、凳子、桌椅等搬出门外,拿到村庄旁边的小溪中擦洗。而我却站在门口,时不时地向屋里张望。父亲手中的扫帚所到之处,那一层厚厚的“炱煤”,纷纷飘落在父亲头顶的草帽上、身上的烂衣上、灶台上的谷棚里、泥土夯实的地板上,恰如一场黑色的暴雨降临灶间。大概2个小时,父亲已把灶间的“炱煤”打扫干净。虽然看上去依然是黑乎乎的,但是感觉还是亮堂了许多,至少没有那一层厚厚的烟尘粘在上面。之后,父亲便把收集起来的“炱煤”挑到菜园做肥料。

与此同时,母亲拿出去的锅盖、碗盆、桌椅等也已经擦洗好了。看到白花花、亮堂堂的碗盆,金灿灿、黄澄澄的锅盖、桌椅,整齐地摆放在门口的巷道中,眼睛突然为之一亮,心里不免感到惊诧。真不知母亲用了什么法术,平日里黑不溜秋的餐具突然变换了模样。是啊,那个年代,没有洗衣粉、没有洗洁精,肥皂也洗不出这样的效果,究竟是什么东西如此神奇?母亲说,她只是顺手在小溪边拔了一把“节节草”当刷子用。稍稍长大之后才知道,“节节草”是我们这里常用的洗洁用具。吃过中饭之后,那些餐具已经晾晒干了,母亲把它们放进灶间重新摆设了一番,整个灶间的年味便呼之欲出。

父亲说,过小年也是过年,过年要有过年的样子。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到了晚上,就有猪肉吃了。有时是生产队分的,有时是父亲买的或者赊来的,有时是亲戚送来的,有时是父亲帮人家杀猪送的。此后,村村寨寨也就进入了过年的前奏,走亲戚、办年货、做糍粑、杀年猪……处处弥漫着浓郁的节庆气氛。

杀年猪

我的童年时代,是个粮食短缺的年代,一般5、6口人的家庭一年只饲养一头猪,而这一头猪一年到头也仅勉勉强强够上交“派购”任务(毛重130斤左右);只有7、8口人的家庭才会饲养2头猪,一头上交“派购”任务,一头留着杀年猪。虽然如此,但是从十二月二十四开始,到大年三十,村子里每天都有人家在杀年猪,毕竟每一个生产队都有几户饲养2头猪的“大户”。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热闹就是看杀年猪。到了年边,我只要听到哪条巷子有猪的嚎叫声、村民的喧闹声和鞭炮声,就会毫不犹豫地赶到那里凑个热闹,哪怕猪已被宰杀,只能看到刨毛、开膛、取内脏等过程。即使还睡在床上,刚刚被吵醒,也会急急忙忙穿上衣服,一骨碌跳下床来,向门外跑去。

当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看一场杀年猪的全过程,但是大多数人家杀年猪都是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进行,所以大多数时候我只能看到下半场。本来父亲也经常帮村子里的人家杀年猪的,虽然父亲知道我喜欢看杀年猪的热闹,但是父亲一次也没带过我去,父亲说怕人家说闲话,带小孩子来“赚食”,人要穷得有骨气。那时我还似懂非懂,但是从父亲的言辞中我却懂得了父亲的苦处。

那一年,家里终于杀了一头年猪。我们这里的长辈总是把杀猪说成“松猪”(类似说法有“松鸡”“松鸭”等),用“松”字取代“杀”字,大有避讳“杀”字的凶兆之意,究其真实来由,至今仍然无从得知。杀猪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借来了尖刀、屠刀、通棍、镣钩和一把酒壶,把所有的刀都磨得锋利雪亮,并通知了大伯、三叔、四叔、五叔,还有隔壁的牛叔来做帮手。不仅如此,还吩咐母亲,在明天5点钟之前一定要烧开一大锅水。毫无疑问,这一夜我高兴得几乎合不上眼睛。

天色微亮,大伯、三叔、四叔、五叔,还有隔壁的牛叔几个人早已在家门口等候,屠刀、通棍(一根10毫米左右大小、一米多长的钢筋)、镣钩等工具整齐地摆放在门口的石墩上,巷道中间摆放着一张条凳,上面放着一把磨得锋利的尖刀和一条用来捆茅草的棕绳,下面摆着一个木盆子。见人到齐了,父亲说:“我去把猪放出来,你们准备抓猪。”一会儿,父亲从屋子隔壁的猪栏里把猪赶到了巷子中间。猪不是很大,黑色的皮毛中夹杂着不规则的白色花朵,体型有点矮,胖墩墩、滚圆圆,走起路来一颠一颠,很是可爱。

见猪已经被赶到了家门口,大家齐刷刷地向猪靠近。牛叔的力气最大,一把抓住了猪的尾巴,猪的后半个身子悬了空,后脚无法落地,无法再向前迈出一步;大伯、三叔、四叔、五叔同时用力把猪扑倒在地上,并分别抓住了四只猪脚;父亲是主刀,揪住两只猪耳朵,大家齐吼一声,一下把猪抬到了凳板上。父亲用棕绳捆住猪的嘴,用膝盖顶住猪的身子,拿起锋利的尖刀,对准猪的喉咙,只听“嗞”的一声,伴随着猪的嚎叫,猪的一腔热血一下倾注到了下面的木盘里。与此同时,我蹑手蹑脚地点燃在屋门口挂了许久的那串鞭炮。刹那间,猪的嚎叫声、叔伯们的喧闹声、清脆的鞭炮声,回响在巷道中,弥漫在村庄的上空,给昔日贫穷的山村增添了一份浓浓的年味。

当众人一起把已经被杀死的猪翻倒在地上之后,父亲马上舀来一瓢清水,洗干净一只猪后脚,用尖刀在脚踝上刮成一个“人”字口,拿起那根“通棍”,从“人”字口插入,并沿着皮下连续捅了“三通棍半”。“第一通棍”从猪的背部经过直达猪的一边前夹,“第二通棍”从猪的侧腰经过直达猪的另一边前夹,“第三通棍”直达猪的另一边后夹,最后“半通棍”仅仅通到插“通棍”这边的后夹。当时看到有点懵懵懂懂,真不知是啥意思。后来听老辈讲,表面看起来是“三通棍半”,其实也是“四通棍”,意蕴“四季发财”“四方通达”之意。

接着就开始“吹猪”了。父亲一手握紧那只猪脚,一手捏着那块“人”字形的猪皮,把整个嘴巴贴进去,腮帮子一鼓一鼓,拼命往里面吹气。父亲一边吹,牛叔一边用棒槌使劲地往猪身上捶打,不一会儿工夫,那头猪如气球一样圆圆的鼓了起来。看起来根本不像一头已经被宰杀了的猪,形状更似小孩子用来存钱的猪形储钱罐,比之活着的时候更加可爱。当时我根本不懂“吹猪”的作用,后来略知一二,其一是为了刨毛的顺溜和方便,其二是一种美好的祝愿,蕴含“一下子就长了那么大”的意思,预祝来年的收入像吹皮球一样的增长速度,日子越来越红火;是否还有其他意思,无从得知。

众人把猪抬到一个大木盘之后,就开始刨猪了,我们这里也叫“烫猪”。父亲先用2勺冷水把整头猪淋湿之后,父亲和三叔各自拿着一把没有磨利的菜刀,四叔和五叔则用酒壶从锅里舀来沸腾的开水,慢慢筛在猪身上,水到刀到,刀随水走,毛随刀落,“嚯嚯”之声不绝于耳。片刻之间,一头洁白、光滑的“无毛猪”便呈现在眼前。父亲说,刨毛也是有讲究的。水一定要开,烫毛的时间要适度,刨毛也要掌握好力度。水不够开,烫不透,刨不出毛;烫毛时间过长会把毛烫赤,刨不干净;用力太大会损伤皮肉,用力太小同样刨不干净。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看的就是烫猪蹄,看到大人把猪蹄放进装满开水的酒壶里浸泡几分钟后,把4个猪趾甲一个个掰下来,随手丢在地上,我们会像捡宝贝一样捡起来玩,甚至有时候还会因为此事与小伙伴们争吵。

把猪毛彻底刨干净之后,众人把猪翻个四脚朝天,抬到事先已扎好绳索和镣钩的木梯上。父亲拿起尖刀在猪的2只后脚上各剔一个孔,把镣钩穿起之后,众人一起把木梯连猪竖起来斜彷在门口的墙壁上。从把猪抓上板凳开始,经过大概半个多小时的折腾,一只头朝下、脚朝上,戴着镣铐的“罪猪”,被钉上了“十字架”,准备“开膛破肚”。在佩服大人们征服一头猪的本事之余,不得不惊叹人类的花样百出和对待动物的残忍。你杀猪吃肉就杀猪吃肉,还要弄那么多花样干吗?

“破猪”也是有讲究的,打开胸膛之后,先取出猪舌和猪嘴唇,然后是猪肝、猪肺、猪肠、猪心。“破猪”过程中,给经常看到大人们生吃“熟肉”“熟膏”和“猪胆”。我问父亲,这些可以生吃吗?父亲说,这些肉都是“熟的”,还有盐呢。问我要不要,我说不要。我才不吃没有煮熟的猪肉呢。“开边”之后,取出猪膏(猪油),再从猪膏里面取出猪肾,然后是称重,称重只称半边。一般情况下,好的刀手,“破”出来的猪,两个半边基本上都是一样重量,最多不相差半斤,有时候甚至是不差一两一钱。

接下来就是“砍肉”了和卖肉了。卖肉之前,要先留好自家的,包括过年吃的,辞年用的。猪头、猪尾必须要留的,是用来敬神的,寓意“有头有尾”;猪膏也要留,好不容易杀了一头猪,留下一头猪的膏油,再加一点菜油和茶油,如果节俭一点,一年吃油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至于猪杂,有人要就卖一点点,没人要就留着熏腊肉,一年都有猪肉吃。这一头猪不大,总共才120多斤,真正要卖的也就90斤左右。“砍肉”要有“准手”,一刀下去,说是多少就是多少,不差分毫。当然,卖的每一份猪肉都会要搭配一点骨头;在那个年代,人们最喜欢的是净肉,最好搭配一点猪杂,骨头是最讨人嫌的,特别是大骨。记得有一年过年前,当时因为家里没有钱过年,父亲瞒着母亲到隔壁村子去赊了20斤猪肉回来,竟然“搭”了几斤骨头,害得母亲和父亲大吵一架,一家人过了一个闷闷不乐的春节。

猪肉很快就卖完了,趁父亲到村旁小溪清洗大肠的空档,母亲收拾并洗干净了所有杀猪的用具。父亲回来之后,就开始做中饭了。因为有些肉菜,母亲根本做不来,比如说腰弯里肉(里脊肉),父亲炒出来的又香又嫩又爽滑,而母亲炒的总是咬不动。后来听父亲谈起,才知道其中原因,除了要掌握火候和时间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舍得下成本,要多放油,还要加生粉、酱油等配料。吃饭的时候,母亲还请来了几个叔公、叔婆,满满的一大桌,坐了十几个人,大家都齐声称赞母亲“孝道”。这一天的中饭特别丰盛,还有猪血汤、猪杂汤、酸味炒猪杂和大块肉。这一餐饭吃了很久,从上午12点吃到下午2点钟还没有散场。整整喝了3大壶水酒(一壶5斤),还划了酒拳。看得出,父亲、大伯、三叔、四叔、五叔和牛叔,都有了几分醉意。他们口无遮拦、喋喋不休、手舞足蹈。母亲看到他们通红的脸庞,说:“一个个都喝得像门神上的红纸一样”。此刻,我看到了母亲少有的笑容。母亲笑起来是那么的美,如月亮一样皎洁,像太阳一样温婉。

尽管今天母亲格外高兴,但还是希望他们早点散场。因为母亲有最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煮猪血汤。母亲说,我们家多年没有松猪了,往年邻舍乡亲们松猪都会捧一碗血汤送给我们家里,今年我也要好好地煮一锅血汤送给邻舍乡亲尝尝。

母亲费尽心思煮好了满满一大铁锅猪血汤之后,便开始挨家挨户地“捧血汤”,因为要走的人家户数多,通过母亲的临时培训,我也加入了“捧血汤”行列。母亲说:“满崽就捧左右邻舍及我们这条巷子这几户,远一点的我来捧。”说完,开始拿起汤勺从大铁锅里舀血汤,每一只晚了放4、5小坨猪血,一汤勺汤水、一块半个巴掌大的肥肉。母亲说,“捧血汤”要均匀,不要一家多、一家少,人家会说我们家不会做事。

我按照母亲的吩咐,每到一家,进门便说:“叔(婶、伯、伯母等),我家松猪了,我妈请您尝一尝我家的血汤,不成的(不成敬意的意思)。”家家户户都是拿来一只碗把猪血汤倒过去之后,在把碗递给我的同时,会说上一句:“多盛,多盛,多盛你家。”此时,大多数人家都准备了一些过年小吃,会在碗里放上一些糍粑、花生、瓜子、红薯干等食品,我也似懂非懂地说上一句“多盛叔(婶、伯、伯母等)”。我的故乡,凡是吃了人家的东西,都会说上一句“多盛”。我个人认为,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多谢盛情”之意。

完成了“捧血汤”之礼,母亲用衣袖揩了揩眼角那一滴喜悦的泪珠,坐在板凳上发出了一声轻松的叹息。在母亲的心理,不能老欠着别人的。年年总是乡亲邻舍给我们“捧血汤”,过几年我们也应该“还一次礼”,这样旁人就不会说闲话,在乡亲邻舍也能够抬得起头。我的故乡有一句俗语:“三十啵夜不卖肉望别人捧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母亲常常告诫我们,人不要总是等着别人给你施舍。如果你在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别人的施舍,之后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还以恩情,不要总欠着人家的。这样,心里也就少了一些愧疚。

写春联

宋朝王安石《元日》诗中有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所谓“桃符”就是春联的前身。相传,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叫“年”,又称“夕”。每到年末的午夜,年兽就会进攻村子,凡被年兽占领的村子都遭受残酷的屠杀。时有神荼、郁垒二神,能捉百鬼,因此,新年时于门旁设两块桃木板,上面书写二神之名或画上其图像,用以驱逐年兽。直至五代后蜀的孟昶在桃符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文字后,桃符就由原来驱魔除鬼的字牌,变为作者用来表达某种主题思想的一种特殊文体,这便是“春联”或“对联”的开端。

自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没有买过春联。父亲年轻的时候父亲写,2个哥哥高小毕业之后2个哥哥写,我读初中之后我写。父亲说,万事都要自力更生,特别是过年的春联。买的春联,虽然好看,毕竟是别人写的,看着别扭;自己写的春联,哪怕字写得丑,看起来舒服,心安理得,有成就感。

父亲虽然没有上过正规学堂,只读了几天夜校,但是大部分常用字还是认识,并且还会写。小时候,我看到父亲常常翻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书籍,还把里面的故事讲给我和我的小伙伴听。后来听父亲说,他年轻时候跟着戏班子打杂,读书写字这门功夫,是那段时间学到的。

大年三十这一天,吃过中饭之后,父亲便吩咐母亲收拾碗筷,擦干净桌子,开始张罗春联。看到父亲从里屋拿出事先买好的红纸和一本《农家历》放在桌上,我和2个哥哥也凑了过来,2个哥哥一个帮忙裁纸,一个帮忙磨墨。这一年我虽然已经读了2年级,也学过写毛笔字,但仍有好多字不认识、不会写,纯粹是凑热闹。

贴在门框上面的春联和横批上的内容都是父亲从记忆深处“搜索”出来的,当时家里五口人共住着一间房子,有3条门,要写3副正屋的春联。依稀记得,贴在当向门(主门)地写了一副“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晖”,横批“欢度春节”;贴在屋间门(里间门)写了一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喜迎新春”;贴在吊楼门的写了一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横批“人勤春早”。写好了贴在门框上的春联,还要写贴在猪栏门上的和“灶公牌”“天地牌”等杂七杂八,其内容都有固定格式和固定内容,父亲一一记在心上。

当写到贴在猪栏门上的对联的时候,父亲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说过去有一个财主,要开一个酒坊和猪场连在一起的作坊,要本村的秀才给他写一副对联,要寓意做出来的酒好,养出来的猪又肥又大,作坊里面不能有老鼠。秀才沉思片刻,挥笔写道:“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瘟”。财主连连称妙。当财主把对联贴出大门之后,过路的村民念道:“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瘟。”财主听罢,气得半死。最后,父亲写了一副“猪多肥多粮也多,天好地好春更好”,横批“六畜成群”。

贴在灶台墙壁上面的“灶公牌”,最为重要,要用半张红纸。内容一共有7行,中间一行写“东厨官口九天司命灶君之神位”,两边还有3副对联,从中间数起第一联写“张冶相公,罗李夫人”,第二联写“挑柴童子,运水郎君”,第三联写“灶乃一家主,神为五祀尊”或者“上天奏善事,下地降祯祥”“有德能司火,无私可达天”等。父亲一边写一边对我们说,对联是从右边读起的,你们以后写对联的时候千万不要写反了哦。看到父亲用那只秃了毛的毛笔在那半张红纸上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真的是不知甚解,忙问父亲,于是父亲给我们讲出了其中来由。灶神姓张名冶,所以写“张冶相公”;张冶有两位夫人,一位姓罗、一位姓李,所以写“罗李夫人”;至于挑柴童子、运水郎君,都是灶神身边的侍童,也是为主家挑柴挑水的神童。另外,灶神及他的一干随从到了大年二十三就会上天向玉皇大帝奏报主家一年来的所作所为,所以写“灶乃一家主,神为五祀尊”或者“上天奏善事,下地降祯祥”“有德能司火,无私可达天”等。父亲最后告诫我们:“人要多做善事,天降祯祥。”

其次是贴在主门左边的“天地牌”,天地牌内容有5行,只需要小半张红纸。中间一行写“天地十方三界万灵之神位”,从中间数起第一联写“过往君子,采访圣贤”,第二联写“早晚一炷香,晨昏三叩首”。写好了“灶公牌”和“天地牌”,还要写贴在主门对面的“出行大吉,四方得利(方方得利)”、贴在猪栏门的“猪多肥多”、贴在饭桌墙壁上的“小子之言,百无禁忌”、贴在鸡舍门上的“姜太公在此”等等。

在写“姜太公在此”的时候,父亲一边写一边说,姜太公就是《封神榜》上的姜子牙,是治瘟疫的大神。传说,商周时期,上天派姜子牙下凡封神,封完各路大神,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治瘟疫大神位置留给自己。

待写好的所有东西上的墨迹彻底晾干之后,父亲便从里屋拿出事先买好的3对门神,便吩咐我们3兄弟贴对联,并告诫我们说:“门神和对联都不要贴反了哦,门神要脸对着脸贴,对联要按从右到左的顺序贴”。看了看父亲手里拿着的门神,真是威武。红色的纸张,七彩的线条,豹头虎眼,双目怒睁,身穿盔甲,脚踏祥云,一个手持双鞭,一个手持双锏,分明是武神画像。

接着,父亲给我们讲起了门神的故事。相传,唐贞观年间,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王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为了赌胜,胡乱施放雨水,犯了天条,玉帝要将他斩首,派魏征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于前一天恳求李世民为他说情,李世民满口答应。第二天,李世民宣魏徵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征打起了瞌睡,梦中灵魂出窍斩了老龙。老龙阴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天天到宫里来捣乱,闹得李世民六神不安。魏徵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叔宝、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在前门闹了。可没过几天,那老龙又在宫殿后门来找李世民算账,魏征于是抱剑为李世民守后门,这样老龙才再也不敢来闹了。李世民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秦琼、尉迟恭两人之像贴在宫前门口,画了魏征画像贴于后门,结果照样管用。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尉迟恭与魏征便成了门神,双门左右贴秦琼和尉迟恭,单门贴魏徵。

贴好了对联、门神、“灶公牌”“天地牌”及其他杂七杂八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巷头巷尾开始接连不断地响起了“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时间已经正式进入了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开始吃年夜饭了。

辞年

辞年有向长辈辞年、向祖宗神灵辞年和守岁等多种形式。向长辈辞年又分别有向娘家的长辈辞年和向本家的长辈辞年。向娘家的长辈辞年是故园一项经久不衰的礼节,是表达对娘家人的一种尊重,也是一年到脚出嫁的女儿回家看看、走亲戚的一种最好的托词。在那个年代,有钱的人家给娘家父母的礼物是12斤猪肉(如果遇上闰年就13个斤),20个鸡蛋,2瓶白酒;还要给娘家兄弟一些小礼,给娘家侄子、侄女一些糖果等小吃。母亲说,我们家里虽然穷,但是人穷志不穷,礼物可以少一点点,但是必需的礼数还是不能少的。所以,一过了十二月初十,母亲就会开始张罗着辞年的礼物。

穷人有穷人的办法,母亲虽然没有读过书,可以说一个字都不认识,一个字都不会写,但是想出来的办法还是不赖。不然,在那个穷得叮当响的年代,怎么能够把一个穷家治理。没有钱买那么多肉,母亲就会抓一只最大的阉鸡,再买三五斤猪肉。就像母亲说的,一只大红阉鸡再加上几斤猪肉,提在篮子里,比十几斤猪肉要像样得多、好看得多。难怪在每一年春天,母亲会用母鸡好好地孵一窝鸡子,全部养起来。公鸡除了留一只做种鸡之外,其余全部做阉鸡。这样,不仅可以用来当门向户、走亲戚,而且过时过节一家人也可以吃上鸡肉。母鸡却全部留下用来生蛋,除了应付油盐火耗等日常开支之外,偶尔也可以吃上鸡蛋。

自我记事起,我就知道,母亲把她养的鸡当做了她的命根子。记得有一年夏天,在母亲去生产队出工的时候,她养的一窝刚出粗毛的鸡子全部被黄鼠狼咬死了,母亲回到家里见此情景,当即号啕大哭,并举起拳头猛捶自己的胸膛,直至晕死过去。还有一次,家里养的十多只母鸡,快到产蛋期了,突然一场鸡瘟流行,眼睁睁看到一只一只地死去,母亲气得大病一场。

母亲知道,在外婆家那个离县城比较近的地方,自留地少,母亲就想到在回娘家辞年的时候,装一些葵瓜子、花生等土产,做一些糍粑,作为送给我的几个舅舅家的礼物,皆大欢喜。这样,既显示了对娘家的尊重,又遮住了我们家的脸面。

至于向祖宗神灵辞年则是由父亲唱主角。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饭之前,当肉汤、鸡汤煮好之后,父亲便会舀上几碗,同时用碗装上糍粑、果糁等食品,放在一个篮子里,并拿上香纸蜡烛和小一串鞭炮,带着我们到祖祠堂的神龛前向祖先辞年。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在面前点上香烛,点燃一串鞭炮,算是敬神灵吧。然后舀一碗摆在灶面上敬灶神爷:“灶公灶母,保佑一家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又舀上一大盆放在桌子中央,用几只小碗各舀上半碗肉汤,整齐地摆在桌子上,放上筷子,摆好凳子,然后念念有词:“爷爷、奶奶、爹、妈,看见就吃,望见就饮,护佑你的后代发达兴旺。”一切仪式做完之后,我们才可以坐到桌面前吃年夜饭(故乡称为“饮汤”)。

“饮汤”之后,还要煮“长命菜”。所谓“长命菜”,就是把从菜园里摘回来的青菜,洗干净后,不用刀切、也不用拗断,整叶整叶地放进肉汤里,把菜叶彻底煮烂之后才捞出来吃。当天晚上,每人至少要吃完一叶,父亲说,吃了“长命菜”,身体青健,长命富贵。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守岁,是我对儿时过年最深刻的记忆。父母亲临睡前,还会在灶塘里放一块特大的杂木柴火,到大年初一早晨不用火柴便可以把灶塘引燃,大概有红火连年之意。那时候,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音乐,我却会早早地上床睡觉。我睡觉之前,父亲点燃一盏油灯放在床前的桌面上,会反复叮嘱我,千万不要吹灯,父亲说这叫“照岁”。待我入睡之后,父亲会走过来把一个5分钱红包放在我的枕头底下,作为我的压岁钱。直到大年初一醒来,那一束闪烁在油灯玻璃罩里的红色火焰,竟然那么新、那么亮。


年俗记忆

2918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