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
重阳节
《易经》“以阳爻为九”,将“九”字视为阳之极,两九相重为“重九”;农历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阳并重,故名曰“重阳”。九九重阳,因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
重阳节是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到了农历九月,大地上万物基本上已经成熟,等待着人们去采摘和收获。田野里的稻谷由绿豆色逐渐转为了金黄色,为节日的到来披上了盛装;菜园里的辣椒已被采摘好几茬了,一串串红色的辣椒干挤满了低矮的屋檐,给热闹的乡村增添了几分喜庆;架上的冬瓜涂上了一层白霜、南瓜也涂上了一层金黄,风儿吹过,送来阵阵瓜熟的清香;地底的芋头、薯类已经胀破地表,散发着淀粉和泥土的特有芳香;坡上的树叶逐渐呈现七彩的斑斓,七彩的旌旗在漫山遍野飘扬;圈里的鸡鸭已羽翼丰满,叽叽呱呱、叽叽嘎嘎,为丰收的大地献上最美的乐章。
“重阳节,胀断肠”。从故乡的谚语中知晓,九九重阳节更是一个可以放开肚皮吃的节日。儿时的记忆中,故乡重阳节最有代表性的一道菜就是鸭肉炖凉薯,也是必需的一道菜。毫无疑问,凉薯也是自家种的,鸭子是自家养的。每年春季,每家每户都会抓几只小鸭子饲养。公鸭留着过重阳节,母鸭留着生蛋。到了过重阳节这一天,吃过早餐,母亲烧好几瓢勺开水之后,就会提着竹篮去菜园,挖几个凉薯、摘一些茄子、辣椒和豆角回来。父亲呢,却一门心思在家里“松”(宰杀)鸭子。
童年时代的重阳节,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把鸭子的前胃(故乡的人们称之为“胲”)当玩具。当父亲把鸭子开膛破肚之后,最先处理的就是鸭“胲”。父亲心里十分清楚,如果父亲不把鸭“胲”处理好,我会紧盯着父亲不放;因为我拿到了父亲用鸭“胲”给我做的玩具,我就会出去跟小伙伴们一起玩。父亲取出鸭“胲”,翻卷、洗干净,小心翼翼剥出里面那一层肉质,只留着外面那一层薄衣;然后用细线捆住一头,从另一头灌一点点水,吹几口气,在里面放一个小小的红辣椒,再用细线捆住;不一会,一件船型的鸭“胲”玩具,便出现在父亲的手里。当父亲把他这件得意的作品挂在我的脖子上,我心里是说不出的惊喜和高兴,蹦蹦跳跳走出了家门,走进了那一条条狭窄的深深小巷。装满了父爱的鸭“胲”玩具坠在我的胸前,走起路来“叮咚”作响,还有一颗鲜红的心在里面跳动。
到了中午,整座村庄的大街小巷,到处飘荡着鸭肉炖凉薯的浓香。父亲喝了一杯母亲酿制的桂花酒,一抹红晕便挂在了脸上,直到第二天清晨才消散。
野菊花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有云:“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节还有一位主角就是野菊花。到了农历九月,村前屋后的野地里、小路旁、田埂边、荒坡上,淡黄色的野菊花在次第绽放。有的这里一株,那里一株,零零星星、希希散散,如午夜乡村深处昏黄的灯光,泛着浑浊的光亮;有的一簇簇、一丛丛,聚成一堆,如黑夜里的篝火,跳跃着一串串黄色的火苗。到了这个季节,大人们便会吩咐各家的小孩子利用放学时间去摘一些野菊花回来,晒干备用。父亲说,野菊花是清热解毒的良药,用来能治疗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症。
走进乡村九月的原野,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田里的禾苗开始由绿豆色逐渐转为金黄色;菜园里的辣椒、茄子、豆角、黄瓜,已经摘了一茬又一茬,大红、粉红、淡绿、墨绿、青色、白色,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七彩的菜园丰硕图。向村庄后面的山坡眺望,高耸的山峰突然矮了一截,漫山遍野的野菊花连成了一片,如一块硕大的金子镶嵌在原野上,在太阳底下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微风吹过,散发出阵阵野菊花的淡雅芬芳。下午放学之后,太阳离村子前面那个山坳还有几丈高,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提着竹篮,如一只只欢快的小鸟、飞舞的蝴蝶、辛勤的蜜蜂,沐浴着血色的夕阳,穿梭在野菊花丛中,伸出一双双小手,采撷着那一朵朵苦涩的芬芳。太阳下山之际,我们怀着喜悦满载而归。
每当我看到野菊花,就想起那些不起眼的乡里女人,想我那整日在田野里忙碌的母亲,想起那些山里的女人,她们他们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嫁个乡村男人,过着乡里人朴素的日子;她们不求荣华、不求富贵,不修饰,不打扮,不奢华;她们一心一意服侍丈夫、儿女和土地;她们一天也没有灿烂过,一辈子默默无闻;她们任劳任怨,不畏艰辛。选择贫瘠的土地生长,在严寒来临之前开放。
敬老节
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一直传承尊老、敬老的光荣传统。因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自古常在此日推行敬老活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许多地方把农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尚。公元一九八九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敬老节”。二〇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文确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从我记事起,我的故乡就一直盛行九月初九敬老活动。我的童年时代,大队设有老人班(现在的老龄委员会),由六十岁以上的组成。依稀记得,每年重阳节,村里的大队部和老人斑都会组织全村的老年人举行一次敬老活动:聚餐饮酒。费用由大队部支付。那时候村子里的老人相当少,总共才一百个人左右。主要因为当时人均寿命较低,长寿者才活到七十多岁,活到八十岁到九十岁的比较稀少;加上当时人口出生率较高,人群普遍年轻化。
九月初八那天晚上,生产队长便会走遍生产队里全部有老年人的家庭,通知参加九月初九的敬老活动;并向每一位老人一毛钱报名费,以便统计参加活动的人数。当时我家只有奶奶属于老人行列,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没有收入,是父亲帮奶奶交了那一毛钱报名费。重阳节敬老活动,除了大队干部和生产队长要帮忙摆台凳碗筷、做饭炒菜之外,其他人都不允许参加,包括小孩子跟着去“赚食”也不行。
有一次听奶奶说,重阳节的饭菜十分丰盛,吃了“九个碗”。所谓“九个碗”,就是一桌酒席九碗菜,也是当时故乡酒席的最高标准。菜不论好差,只为取“九”与“酒”“久”同音,讨个吉利。接着,奶奶如数家珍一般说出了那九碗菜的名称:猪杂海带汤、红烧大块肉、豆腐干炒青辣椒、油豆腐焖大豆芽、白豆腐焖猪血、绿豆芽炒红辣椒、木耳炒韭菜、红薯粉煮腐竹、豆豉酿辣椒。说完,奶奶从衣兜里掏出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手帕,并小心翼翼打开手帕,然后从里面拿出一个渗着油渍的纸包递给我。我知道我们故乡做酒席,一碗大块肉只有八块,每人只有一块,这是奶奶在酒席上舍不得吃的。我打开纸包,见里面包着一块精肉,便飞也似的出了门外,去找小伙伴们分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