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清溪
今年年初,我在毛泽东文学院学习,课程安排中有一个礼拜天休息。我和好几位同学便利用这个时间去了趟清溪。
清溪村位于湖南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谢林港镇西南部,是现代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出生地,以及其《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等小说的创作背景地。近年来,清溪村注重挖掘当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名人文化与名作文化的“内核”,打造“山乡巨变”和“立波文化”品牌。突出“产业富村”,狠抓传统农业产业升级,按照居住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理念,发展庭院经济,统一“青瓦、白墙、红窗、坡屋顶”的民居外饰风格,按照“统一风格、保留户型、政府奖扶、农户自主”的原则改造房屋258栋,把农民的田土作为资产投入到清溪公司获得固定回报,实现了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和传统农业产业升级。
1月14日,晨雾缭绕中我们驱车从毛泽东文学院出发,9点半钟来到了清溪村口。冬天的清溪村,仿佛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静谧而祥和。树木光秃秃的,小草都已枯黄,风依然呼呼地吹着,小溪还在潺潺地流淌。在这里,时间似乎放慢了脚步,让人沉浸在书香之中,忘却尘世的烦恼,只愿时光能在此刻停留。
如果不是踏进了这块土地,我也不会把这个名称跟一个村庄联想到一起,我恐怕也只认为它就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溪而已。
可这里实实在在是湘中地区一个村落,官方名称叫作“湖南省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据2023年的统计,该村总面积为3平方公里,共17个组608户1780人。
跟湖湘大地上其他村落一样,这里也是四面环山、绿色葱茏、枝叶纷披、溪水潺潺……
沿着一条小溪走在村中一条五来宽的油砂路上,看到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见到恢复的清溪村村部旧址、民俗艺术广场、山那面人家老屋,立波小街和修缮后的周立波故居等,以及全面改善后的村容村貌。
山乡巨变!
多年前,我跟随一个旅游团漫游云南,在香格里拉大山深处的建塘镇,惊叹于那里的宁静和干净,也深深地迷恋过普达措公园等自然景观。今日徘徊在清溪村的乡间公路上,同样惊叹于这里错落有致的小屋、蜿蜒曲折的小路,枝繁叶茂和嫩红浅绿……
清溪是周立波故里。在不知道文学为何物的童年时代,我看过黑白电影《暴风骤雨》,非常崇拜英武的工作队队长,更喜欢他插在腰间的驳壳枪。后来开始学习文学,懵懵懂懂中周立波就是《暴风骤雨》,《暴风骤雨》就是周立波。
关于周立波与中国现代文学、周立波与《山乡巨变》、《山乡巨变》与山乡巨变、为新的山乡巨变而日夜奋斗的人们,以及络绎不绝参观这里的文人墨客,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在进行思考,都在用某种方式表达着。
在参观周立波故居后,在了解了《山乡巨变》的创作后,我该如何向立波前辈学习?
周立波回清溪时,他的《暴风骤雨》已摘得了斯大林文学奖,他已经成为蜚声文坛的青年作家了,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周立波非常年轻,摆在他面前的选择很多很多,而他只选择了一个,那就是回故里。悄悄回到清溪村的这个小屋,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便有了坚守人民立场、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了当时农村伟大变革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
站在故居前眺望远处那片绿葱葱的山峦,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接地气,什么叫掷地有声,什么叫有血有肉,什么叫“真”!
清溪村建起了“作家书屋”,这里已经有了21个。由于时间紧,我们一行只参观了王跃文书屋和刘慈欣书屋。王跃文书屋是该村建成的第三批清溪农家书屋之一。书屋的设计风格与王跃文的小说《家山》相呼应,营造出一个古朴的南方乡村小院的氛围。书屋的装饰采用了蓝色蜡染花布、竹篾装饰的墙面以及青砖铺就的地面,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温馨。王跃文是我年轻时的阅读,他的许多小说意蕴深刻、文字秀丽,娓娓道来,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启示。而那时他已经沉迷于官场文学创作,出版了《国画》《梅次故事》《大清相国》等重要作品,已经为后日摘下鲁迅文学奖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的《漫画》《家山》更是展现了一方水土之美。
刘慈欣是迷人的存在,他是作家中的“另类”,在众多题材中选择了“科幻”这个苦涩而艰难的领域,不断探索、不断寻觅、不断耕耘……
清溪,一个知名作家的故里,一个以“山乡巨变”闻名遐迩的南方小村落,目前更是一个书香飘逸的温柔之乡。书,永远是引领人类从智慧向更智慧进步的媒介,山乡巨变,袅袅炊烟伴随着一袭书香,云雾葱茏中的山村更加婀娜动人了。
雪峰山脉东南端有一个地方叫城步。我的小说《远行》获湖南省红网论坛主办的“小康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我赴城步领奖时在镇上参观了一村民的书房。那是一家私人藏书馆,所藏之书数目非常可观。可今天清溪书屋却是以作家分列的另一道景观。
站在清溪作家书屋的屋檐下,猛然想起了远在怀化的辰溪老家。这书香飘逸的感觉如一杯浓浓的咖啡,清香怡人。我跟班上的益阳同学李君剑说,你说的更好的风景我已经见着了,他笑着说:“别着急,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