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湖南: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湖南省财政厅网站 时间: 2021年03月12日 10:09 【字体:

  湖南财政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主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省经济企稳回升、稳中向好。财政收入自2020年6月起持续向好,年底增幅由负转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度,湖南GDP突破4万亿元,逆势增长3.8%。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给完成全年既定目标任务出了一道“加试题”。

  一年来,湖南财政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主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省经济企稳回升、稳中向好。财政收入自2020年6月起持续向好,年底增幅由负转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度,湖南GDP突破4万亿元,逆势增长3.8%。

  做好加减法节用裕民显担当

  在财政紧平衡常态下,坚决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精准发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节用裕民显担当。

  一是做好积极财政政策的“加法”。通过多渠道筹集财政资金,切实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增加政府投资,明确释放积极信号,稳定和提振市场信心。同时全面加快债券发行使用进度,优先安排在建和新开工项目,拉动有效投资。2020年全年共发行新增债券1168亿元,是上年的2.1倍。注重强链补链,推动资金流向产业建设的“主战场”。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省级税收增量的50%奖励给市县,提高市县狠抓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出台移动互联网财税政策3.0版,助力长沙成为“移动互联网第五城”。同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冲基层“三保”压力。2020年省财政下达市县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特殊转移支付等财力补助资金达1141.4亿元,较上年增长31%,主要用于“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有效缓解市县财政运行紧张局面。

  二是做好积极财政政策的“减法”。全省各级各部门带头过“紧日子”,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节用裕民保民生、保基层,尽量将每一分钱花到最紧要的地方,花出最好的效果。一年来,全省各有关部门克服减收增支困难,大力压减省本级部门非重点、非刚性支出近40亿元,用于保障重点民生、基层财政的支出。同时,推进管理创新,盘活部门单位闲置资产,节约财政资金。在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搬迁后,将整片闲置校区划转至毗邻的湖南师范大学用于高等教育办学,节约财政投入超1亿元。耒阳市为解决“大班额”问题,统筹盘活全市各类闲置资产,把原药监站办公楼改造成实验小学教学楼、把鹿岐学校改造成公立小学,新增学位2000余个,节约财政投入4000万元。为增添市场主体活力,将落实减税降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财政工作的头等大事扛牢抓实,最大限度地减轻市场主体税费负担,2020年为各类市场主体新增减负超550亿元。

  三是按下省财政支出“快进键”。省财政建立预算执行进度与资金安排“三挂钩”机制,即资金安排与年初预算细化程度挂钩、与专项资金下达进度挂钩、与部门预算执行进度挂钩,切实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对中央直达资金管理,在取消市级财政转拨环节,一次性将资金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的基础上,坚决按照直达资金机制管理要求第一时间拨付。首批中央直达资金仅用7天时间就分配下达到县,2020年全年支出进度居中部六省第1位。2020年,中央下达湖南的各类直达资金达666.2亿元,均第一时间下达市县,资金使用“一竿子插到底”,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好稳定器逆周期调节下功夫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双向发力调节生产与消费、内需与外需,助力形成良性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是下好“先手棋”,增加政府投资。湖南盯紧产业建设,着力增加政府投资,对冲经济下行压力。2020年,湖南发行政府债券2550.2亿元,筹集中央和省级预算内基建资金267.9亿元,推动一批交通、水利、公共卫生、应急救灾、老旧小区改造等“两新一重”项目加快建设。安排制造强省专项资金的70%以上集中用于支持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统筹安排奖补资金12.5亿元,奖补新开工标准厂房建设项目2691.73万平方米,竣工入驻项目374.6万平方米。将26.61亿元政府债券资金用于中联智慧产业城项目,中联重科下线全球首台纯电动汽车起重机,引领一场工程机械领域电动化“风暴”;统筹省级资金19.6亿元,推进实施农业“百千万”工程,培育打造十大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饭碗”越端越稳。同时,出台提高政府采购合同融资的便利和效率措施,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难关。2020年,帮助全省263家中小微企业利用政府采购合同从金融机构线上融资6.3亿元,有效缓解“融资难”。

  二是释放“催化剂”,促进消费复苏。推出“消费促进月”活动,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平台支撑发放消费券,带动人气回流和消费回补,消费杠杆率达到1:13.6,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安排2亿元文旅企业纾困资金,同时安排2亿元资金专门用于支持住宿餐饮行业,推动吃喝玩乐行等生活消费全面复苏。落实个人所得税改革措施,2020年1—11月(税款所属期)全省1044万人享受税改减税154.3亿元,人均减负1478元。2020年1—11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逆势增长11%。

  三是建好“资金池”,激发创新活力。湖南统筹用好省级专项资金,设立“两山”(岳麓山大学科技城、马栏山文化创意园)基金,着力推动“两山、两区、多中心”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助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同时,落实普惠性奖补、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主体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77亿元,惠及企业9737户,有力地支持企业扩大研发投入。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财政奖补政策,支持企业技改及转型升级。建立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机制,按上年度研发投入增量的10%对企业进行奖补。截至2020年底,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8000家,近三年年均增幅在30%以上。

  聚集民生事枝叶关情暖民心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保障民生是财政的基本职能。2020年全省财政支出超过8400亿元,其中70%以上用于民生。

  一是助力百姓就业跑出“加速度”。湖南财政促就业举措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能用尽用,努力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2020年,全省就业补助资金达33.1亿元,投入28.6亿元支持职业技能提升,帮助924万农民工返岗,城镇新增就业72.4万人。在财政支持下,“点对点”包车送员工返岗、“点亮万家灯火”就业帮扶等十六条稳就业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在全国率先推出“湘就业”小程序,上线一个月发布岗位数超20万个,助力蓝思科迅速完成近7万人的招聘任务。

  二是助力脱贫攻坚打好“组合拳”。湖南持续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组合拳”。2020年,中央、省级财政分别安排扶贫专项资金60.85亿元、51.2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45%、12%。51个贫困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42亿元,以投入强度保障扶贫力度。截至2020年12月,全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12.6万人,全省待复工贫困劳动力实现动态清零,支持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三是助力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湖南进一步擦亮“民生财政”底色,将民生实事作为财政“六稳”“六保”工作最重要的落脚点、目的地。省级财政筹集资金33.6亿元,加强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增加学前教育公办学位、化解大班额及芙蓉学校建设。城乡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连续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水平提高至每人550元;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1.1亿元,临时救助78.5万人次。安排5.8亿元,改(新)建100万户农村户用厕所、1000个农村公厕。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安排资金3.79亿元,支持公共文体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安排资金约3亿元,支持开展送戏下乡、农家书屋图书配置等文化惠民活动。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原文链接:http://www.cfen.com.cn/dzb/dzb/page_6/202103/t20210311_3668961.html




中国财经报|湖南: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1488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