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汝城县财源建设情况的思考
加强财源建设是缓解县级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也是推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壮大地方财政实力,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汝城县财源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
一、财源建设的基本情况
“十二五”以来,该县坚定不移地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化兴县、旅游富县”四大发展战略,深入开展“产业建设年”、“改革突破年”、“全民创业年”活动,狠抓财源项目建设,大力培植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促进了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4.3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9.01亿元,增长2.28倍;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1.8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56亿元,年均增长28.2%,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一)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十二五”以来,汝城县提出实施“双百工作”、开展“三年行动”、推进“四城联创”、突出“五大重点”等新举措,先后建立实施重点项目100个,累计投资过百亿元。相继建成了白云仙、东岗岭、狮子岭等风电场;重点扶持了鸿发矿业、顺鑫钼业、中湘钨业等7家矿产资源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农林产业化投资总额由2010年的12.22亿元到2015年的23.55亿元,推动了万亩生态有机茶园、龙腾生态农庄、九龙白茶庄园等农业产业化建设,粤旺蔬菜、金晋农牧、松溪茶叶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其中金晋农牧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成为我市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企业。华融湘江银行成为我县首个纳税过5000万的企业。争取上级资金取得重大突破,数量从2010年的74623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20亿元(预计数),年均递增23.5%。
(二)拉动增长作用凸显。近年来,随着宏鑫等重点工业项目的建成和三大产业集群规模的不断壮大,财政实力不断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现。2015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9.49亿元,比2010年23.88亿元增加55.61亿元,年均增长27.3%。一、二、三产业比值分别由2010的26.7:35.5:37.8调整到2015年的21.1:37.3:41.6,以矿业、水电产业为支柱的第二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以旅游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0697元增至2014年的15681元,预计2015年可达到17248元,年均增长10.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3914元提高到2014年的6847元,预计2015年可达到7669元,年均增长约14.4%。
(三)促进发展保障有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加大对工业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投入,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仅2015年,财政筹集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4000万元、安排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资金达2370万元,投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8998万元,筹集整合1.24亿推进农业产业调整和重点项目建设,使骨干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以及今年我县遭受特大洪灾损失严重,县财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重点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骨干企业恢复生产等方面的投入,使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平稳发展的态势。
二、财源建设的主要问题
汝城县地处罗霄山扶贫攻坚带,属全国贫困县,在财源建设方面起点低、进展慢,成效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品牌意识不强,带动效应不明显。目前,汝城县仅有松溪茶叶、旱塘硒山茶等少数产品在周边有一定知名度,总体上数量少、规模小,对县域经济的拉动力不强,还不足以成为立县品牌;国家级、省级以上名牌目前仍是空白。同时,部分企业思想不够解放,认为自己的产品销路稳定,有相对固定的市场,缺乏争创品牌意识,在品牌打造上不愿投入。由于品牌建设和发展规划滞后,产业优势难以转化为品牌优势,致使该县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税。
(二)缺乏大项目支撑,结构不合理。受财力所限,该县财源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有些已建成项目不能发挥预期效益,一些在建项目不能按期完工投入生产,一些项目不能按期开工建设,同时,项目挖掘、储备、论证工作相对滞后,后续项目匮乏,新型财源项目建设滞后,财政增收对现有骨干企业的依赖性较强,缺乏大项目和优质项目支撑,财政抗风险能力较弱。特别是一些边远乡镇受地域、资源、交通和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新上财源项目建设受到严重制约。
(三)不确定因素增多,发展后劲不足。受经济下行和市场变化影响,全县矿产类企业普遍资金周转困难、速度效益下滑。尤其是我县支柱税源矿产行业大幅下滑,铁矿、钨矿价格均低于成本价,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钨钼资源税调整政策和去年特大洪灾,也影响税源3000万元以上。同时,银行管理权限上收之后,贷款限额减少,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融资困难,加之地方财政自给率低,无法安排足够的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和工业经济发展,致使工业领域投资严重下滑,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
三、加强财源建设的政策建议
财政收入来源于经济,只有经济保持持续稳步发展,财政增收才有源头活水。因此,加强财源建设必须围绕加快发展来进行。今后一个时期,汝城县加强财源建设应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新工作思路,着力实施品牌战略。树立大财政、大财源的观念,科学制定财源建设品牌发展规划,在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着力发展壮大第二产业,带动发展第三产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培育财源,进一步优化财源结构,夯实财政增收基础。农业上,继续强势推进农民增收重点工程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认定工作,培育国家级和省级农业名牌产品,打造在省内外市场有一定竞争力的拳头农产品,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工业上,重点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矿产品选炼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壮大地方工业经济实力,促进工业增效和财政增税的良性循环。第三产业上,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和温泉旅游开发,带动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在繁荣城乡经济的同时培育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吸纳民间投资、协调金融部门信贷支持、财政统筹安排扶持等途径,加大对财源建设的投入,加快今年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抢抓国家和省上的各项政策机遇,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和资金,使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计划盘子,努力获得国家、省上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力争每年有一批对财政贡献率高的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培植后续财源。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改资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立足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以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副产品加工转化为主的循环经济,逐步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新型财源。
(三)完善激励机制,增强财源建设积极性。制定财源建设激励措施,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对财源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在全县范围内大力营造想财源、抓财源、建财源的浓厚氛围。建立财源建设专项扶持基金,对财政贡献大的各类市场主体实行贷款贴息或其他投资补助,促进各类财源竞相发展。充分利用国家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协调解决企业融资、产品运销等问题,帮助停产的企业尽快恢复生产,促进骨干企业、纳税大户做大做强,确保税收稳步增加。
(四)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提供优质服务。加快道路、通讯、供排水、供电、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优化财源建设的硬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发展创造条件。加强软环境建设,积极推进政务服务方式创新,着力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搭建政府和企业互动交流平台。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承诺,加强招商项目的跟踪服务,提高招商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切实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出谋划策,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强化对现有产业发展进行有效引导,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订全县各乡镇财源项目建设详规,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建设,按照功能区划分,突出特色,培育产业,形成“一乡一业,一乡一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