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耒阳市完善教育建设项目管理的思考
一、近年来耒阳市教育项目投入取得的绩效
在充分保障正常的教学公用经费的同时,学校的基础设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级财政、教育部门对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维修、完善投入了大笔的资金,2013年来,我市对教育的建设投入(除人员工资外)每年都在9000万元左右,并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2013年全市建设竣工校舍建筑面积5.14万㎡,大型改建维修校舍1.65万㎡,消除C、D级危房2.42万㎡;2014年竣工面积2.85万㎡,改建维修1.14万㎡,消除危房1.85万㎡;2015年竣工面积3.66万㎡,改建维修1.57万㎡,消除危房1.48万㎡;2016年消除危房1.38万㎡。目前,全市中小学校舍总建筑面积134万㎡,计1658栋。绝大多数学校教育教学基础设施都能保障正常需要,特别是农村教育基础设施面貌改变较大,一些中心校、中学还建立了教师的周转房、公租房,为基层教育营造了一个安心、舒适的环境。
二、教育项目建设管理值得总结的成功经验
为深入了解教育建设投入的实际效果,耒阳市财政、教育两部门联合组织调研组,对全市近100所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与基层学校负责人座谈,实地了解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真实情况,听取基层教师对教育投入的建议和要求,收集了大量且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从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感受到许多学校资金管理使用效果十分明显,虽然资金量不是很大,但是做了很多事情,而且这些事情成效十分明显,总结这些先进经验,他们都有共同之处。一是校长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做事认真,考虑充分,严把质量关。二是有科学的规划设计。有一个中学在改造学校之前,就主动请设计院的专家现场勘测,并多次征求学校老师的意见,才形成成熟的施工规划,事实证明,最终的效果十分令人满意,钱花得也不是很多。三是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条件。大多数教育的建筑质量是令人满意的,印象深刻的是这次到大平的马形小学是教育局扶贫工作组利用财政危改资金援建,2003年到现在,学校至今屋顶不漏水,门窗完好无损,围墙巍然耸立;衡阳市扶贫工作组(大地建筑公司)援建的布尾村小学,虽然是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质量依然牢固,各个细节取理得较为完善。
但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尽人间的地方,一是有些学校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那里,做事没有全盘考虑,长远规划,经常是做了这件事,又产生新的安全隐患及麻烦,需要推倒重来,极大地浪费了资金,耽误了工期。二是教育投入“广撒胡椒面”,各个学校都表示一点,工程做成“半拉子”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三是教育建设的投入绝大多数依赖上级的专项资金,没有科学整合使用整个教育经费资金,特别是公用经费。四是有些项目工程质量不达标。一些学校新建的教育楼、公租房,虽然建设使用没有超过三年,就出现了严重漏水、墙体瓷砖脱落,地面水泥板严重烧化等现象。
三、完善教育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是发挥资金的集中效益。教育项目建设资金要发挥规模效益,不能广撒胡椒面,搞面面俱到,否则严重影响了使用效果。一所学校麻雀虽小,肝胆俱全,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但市本级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一年可供分配使用的资金也是有限的,应该集中财力办大事,一个学区一个学区来,一所一所学校的来,规划一所,重点投入改造一所,成就一所。通过集中投入,集小胜为大胜,用一段时间,在每个乡镇都打造1—2所功能齐全,配套完整,辐射能力强的学校,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完善寄宿制学生所需的配套设施,科学合理解决农村学校面临的困窘。
二是合理使用学校公用经费。由于国家近年来对义务教育特别是教学点的投入逐年增加,资金量较大,如何合理使用学校的公用经费也成为一个新的课题,要认真研究公用经费的使用政策,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下,除保障教学开支外,对一些零星的教学设施维修维护,小型的教学条件改善建设,可以从教学公用经费中调剂使用。毕竟专项经费的使用有资金使用最低限度的要求,比如说危改资金投入要在5万元以上,另外,一味的将教学点的公用经费统筹使用,也不符合上级政策精神。
三是要把工程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宁愿将建设速度放慢点,建设范围缩小点,也要将建设工程的质量保证好。工程建设造价太高了不好,太低了不符合实情也不好,最好能根据当前的现实,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是越低越好,作为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的单位,一要制订中长期规划,根据轻重缓急原则,在保障资金到位的情况下,有次序的安排项目。二要严格工程建设质量。严把工程建设业主资质关、监理资质关、项目建设关、工程验收关。三要提高效益。我们要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减少一些不合理的支出,努力降低项目的非生产性开支,将财政资金最大限度地投入项目建设当中来,实现政府、学校、工程业主多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