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强弱 提质进位 ——2018年娄底市财源税源调查报告

湖南省财政厅 czt.hunan.gov.cn 时间:2018年08月06日 11:38 【字体:

  今年是娄底市财源培植三年(2016-2018)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按照市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提升”的部署要求,娄底市财政局组织专门调研组,采取上下联动、分块推进的方式,深入企业、行业、项目和园区,分系统、分区域开展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邀请部分担任企业领导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部分成长型企业和重点纳税企业代表,开展专题座谈,进一步掌握全市财源税源情况。

  解读“账本”挖亮点

  2017年,娄底市各级财税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千方百计克服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政策迭出、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科学统筹、通力协作,精准施策、深度挖潜,较好地完成了全年财税收入任务,交上了一份优秀的“财政收入答卷”。

  1.收入量质齐升。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62亿元,同比增长10.54%,增幅排名全省市州第6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87.1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8.2%,高出全省平均增幅3.3个百分点;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0.29亿元,同比增长5.22%,增幅排名全省市州第7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1.76亿元,占比59.41%,比上年提高4.73个百分点,全省市州排名第8位。 

  2.结构逐步优化。从经济看,三次产业结构从2016年的14.7:47.8:37.54调整为14:46.9:39.1,二产占比下降0.9个百分点,三产占比提升1.6个百分点。从税收看,二产业全年实现税收44.1亿元,同比增加11.42亿元,增长34.94%,税收贡献率达50.63%;三产业实现税收43亿元,同比增加6.95亿元,增长19.29%,税收贡献率49.37%,比上年提高0.44个百分点。全市财源结构呈现二产主导突出、三产加速前行的格局。 

  3.支柱不断壮大。2017年,制造、批发零售、房地产、建筑、金融、电力、采矿七大支柱行业共实现税收75.38亿元,同比增长36.83%,占税收总额的86.54%,成为我市财税增收的稳固基础。全市纳税1000万元以上企业113家,增加31家。华菱涟钢、娄底烟草、冷钢、海螺水泥等纳税大户领跑全市,其中“冠军”企业-涟钢(含本部4家)入库税款14.36亿元,增长88.21%;“亚军”企业—娄底烟草(含全市5家)入库税款7.49亿元,增长4.77%。农商银行成为地方税源的一支生力军,2017年全市5家农商银行实现税收1.98亿元,同比增长6.8%,占金融业税收的27.6% 

  4.园区来势喜人。2017年全市产业园区完成入库税收21.21亿元,同比增长50.96%,其中娄底经开区完成18.32亿元,增长55.24%;万宝新区完成2.18亿元,增长66.7%;娄星工业集中区完成0.95亿元,增长60.18%;娄底高新区完成3.74亿元,增长23.01%,冷水江经开区完成0.84亿元,增长88.15%;双峰经开区完成0.61亿元,增长44.45%;新化高新区完成0.56亿元,增长41.07%。以资源循环利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电力等为代表的一批建设项目和新兴产业达产生效、成长迅速,成为我市财源增长重要新生力量。 

  5.县域发展提速。2017年娄星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1亿元,首过10亿元大关,至此,我市县域财源均过10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娄底经开区、万宝新区也分别实现24.36%30.66%的高速增长。同时,县市区在压减非税规模、提高收入质量上取得了良好成绩,涟源市和双峰县非税收入分别下降9.25%9.31%,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占比分别达60.98%60.43% 

  6.税收管控加强。强化挖潜堵漏、风险管理、评估稽查、欠税清缴等措施,集中打击虚开虚抵,全年国税入库挖潜收入3.89亿元;地税入库相关税款7.46亿元。完善综合治税机制和措施,全年通过平台入库税款4.3亿元。把总部经济作为财税增收的重要抓手,全年引进总部经济税款3.28亿元,其中城区电力安装企业1.72亿元。 

  对标对表寻“短板”

  从总体看,2017年全市财税收入工作有亮点、有成绩,但也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 

  1.规模体量偏小。2017年我市财政收入总量全省排名第12位(历史高峰期曾排名第8位),仅高于张家界和湘西自治州,占全省比重仅为2.5%。同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仍然偏低,2017年仅为7.5%,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3.95.7个百分点;对财源增长有拉动示范作用的大财源企业数量较少,年缴税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13户,其中亿元企业仅5户。 

  2.结构层级不优。二产优势不突出。产业层次总体不高,资源消耗型企业多,全市15户大型企业都为传统能源原材料生产行业。税收增长对钢铁行业的依赖度偏高,全年钢铁行业入库18.43亿元,占增值税的比重达37.17%,对国税增长额的贡献率达75.72%,“钢铁财政”极易受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因素影响,存在较大风险。三产发展有待提速。批发零售、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长期占据三产主导地位,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烟房税收”难以撼动。2017年以烟草为主体的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实现税收24.11亿元,占三产税收总额的56.07%。 

  3.县级财力偏弱。总量不大、活力不足、特色不显、发展不平衡。2017年冷水江市以17.63亿元的收入规模列五县市区之首,但县域经济全省排名第22位,财政收入规模在十强县市之外,与前三甲长沙县(285.9亿元)、浏阳市(140.2亿元)、宁乡市(93.22亿元)相比,差距更大。县域财税贡献度不足,占全市财税收入总量的比重仅为62.7% 

  4.营商环境欠佳。融资成本高。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旧突出,导致我市部分成长性企业长期“缺血”、“发育”缓慢、税收难上规模。如光华机械、粉师傅等企业因融资困难,导致订单不敢接,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发展受限。人才引进难。我市在人才引进上出台了相关制度,但执行不到位。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我市人才引进配套差,特别在住房、社保、子女就学等方面缺乏强有力措施。优秀技工和高端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我市企业发展的瓶颈。“三强”现象打而不绝,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和建设项目如期开工。据调查,金鑫电子、健缘医疗、至科铸造、宁邦置业、碧桂园等企业目前都遭遇“三强”现象困扰。政务服务实效不显。相关“办证”手续仍然繁琐、时效过长,影响项目顺利开工和达产见效。执法单位存在选择性执法现象,对企业营销宣传等设置限制性条款过多。

  科学统筹出实招

  今年是“财源培植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收官之战成绩优劣,事关政府形象,检验财税部门的执行力、落实力与创新力。需要全市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把握机遇、用好政策,挖掘潜力、放大优势,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助思,在支持项目建设上发力,在推进产业转型上蓄势,在完善征管手段上出招,持之以恒“取远水”,锲而不舍“解近渴”,进一步稳固基础财源,培育新兴财源,加强财源承载,增强财源后劲。

  (一)要铁腕铁招优环境。目前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项目招引的最大障碍仍然是营商环境欠佳,企业对政府最大的期望和念想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我市各级政府及部门要积极推动思想转型,以比抓招商引资更大的热情和力度抓营商环境,以“只跑一次”为度量,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以“为企业解困”为标准,切实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以打击“三强”为重点,保护推动项目建设;以“诚信记录”为关键,营造宽松有序的营商环境,使娄底真正成为众人向往的“投资洼地”“消费热地”“创业福地”,培好梧桐树,引得金凤来。

  (二)要实心实意解难题。 

  1.急企所急破解“融资难”“融资贵”。全力争取省金融机构帮扶实体经济娄底“早春行”相关政策的落实落地。完善落实财税政策,对大力扶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引导金融资本脱虚向实。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经济杠杆作用,加快政府性担保体系建设,推动“政、银、企、保”深度合作,支持成立以兴娄担保为核心的担保集团公司。充实完善主导产业发展资金,采取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融资租赁等形式,多措并举化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2.牵线搭桥化解“引进难”“人才荒”。研究并落实“娄底市湘中英才聚集计划”等相关政策的财政保障和奖励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依托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资源,发展高、中等职业教育,做好校地企对接,帮助企业化解“用工荒”难题。建立市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和专家制度,实施人才生活保障工程,及时帮助优秀人才解决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安居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优质资源优先保障优秀人才,确保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3.贴心贴面“送服务”“解难题”。深入开展“春天行动”,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对有税收增长潜力,成长性好的企业,实施“定点服务、一对一帮扶”。围绕项目和企业用工、用电、用水、用地、项目审批、项目评估、证照办理、交通运输、治安环境以及企业职工生活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沟通协调,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及时兑现营改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降低增值税税率等优惠政策,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持续减轻企业负担,维护企业的发展信心和合法权益。

  (三)要久久为功培财源。当前,我市财税征管最大的“短板”和“弱项”在于规模体量小;最大的症结在于投入与产出不匹配,财税贡献偏低。为此,要进一步强化各级“经济发展以财源建设为中心,财源建设以财税增长为目标”的理念,大力促传统产业升级,抓新兴产业培育,促转型方式融合,推项目建设达产生税。着眼持续培财源,启动实施“六项工程”:

  1.实施园区财源倍增工程。对接省委、省政府“5个100”目标和“451”行动,重点做好“五个一批”,培育好10个特色园区,探索“一区多园、一园一业”发展模式。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园区环境竞争力。支持园区补齐、延伸产业链条,配套对接重点企业,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加强金融扶持,设立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资金,提升园区金融竞争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对园区科技领军人才给予研发启动经费、创新技术资金补贴,提升园区科技竞争力。 

  2.实施优良企业培育工程。以主营业务收入、上缴税金及发展潜力为标准,在全市选取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骨干企业,有主导产品、市场潜力、税收增长空间的新兴成长型企业,实行重点培育、特别关注,在要素投入和项目建设上重点保障,在人才、技术、品牌和管理上重点培育,在产业优化和重组升级上重点支持。通过有效帮扶和奖励激励,帮助骨干企业加速向企业集团发展,中小企业加速向骨干企业发展,构建起梯次发展的财源格局。

  3.实施商业企业扩点工程。受网络购物冲击、本地货源缺乏、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制约,商业企业扩点布局受限,财税贡献力受阻。一要支持商业门店加速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融合,积极打造线下“体验店”与O2O配送等全新商业发展模式。二要加强本土货源供给,加大本土农副产业与商业零售企业的对接力度,推进交通+商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三是加强政策性奖励和服务力度,引进管理人才,支持推动商业企业扩点布局,做大企业体量,提高财税规模。 

  4.实施县域财源壮大工程。深入研究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源现状,明确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选准财源建设的方向和重点,防止县区之间恶性竞争,推动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县域产业带,打造县域财源发展的新引擎。把发展特色园区作为壮大县域财源的重点和载体,充分运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支持、考核奖励等措施,推动特色产业进一步向园区集中,防止走“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老路,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一县一品、一园一品”的县域财源发展格局。 

  5.实施总部经济引进工程。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财税增收的重要抓手,增强我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服务优势。一方面,从完善规划、土地、融资、财税、服务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解决现阶段由于产业配套不足、人才资源匮乏等因素,导致部分具有总部经济特质的企业集团总部迁出或生产重心外移等问题,确保企业留得住、有信心。另一方面,出台专门扶持措施和奖励政策,吸引境内外大企业在娄设立总部、核心营运机构或分支机构,确保企业引得进、发展好。

  6.实施项目财税入库工程。重大项目是财源建设的原动力,抓实了项目税收入入库,就抓住了财源建设的“牛鼻子”。要在推动重大项目“落地生根”、招商引资“招大引强”的同时,强化项目建设的财税考核,把财税贡献度作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要考量,讲求单位面积的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督促项目建设全面履行纳税合同,真正做到引进一个项目、培植一笔税源。

  (四)要严丝密缝强征管

  1.筑稳筑牢税源基础。拓宽税源基础。着力做好个人所得税拓面、全面代扣代缴工作,深入开展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清查,加强“费改税”、车船税、环保税征管,以拓宽税源基础“补损”减税降费政策影响。优化办税服务。落实“最多跑一次”清单,深入推广“一窗通办”、网上办税和自助办税,打造智能服务、线上服务、效能服务。规范执法行为。全面优化纳税环境,确保征管和纳税成本进一步降低,办税效率及效能显著提升。

  2.用好用活征管手段。强化风险管理。建立税收风险信息库,精准开展风险应对,按风险等级实行分类动态管理,重点做好废钢、建安房地产、钢铁冶炼、金融保险等行业的风险控制。强化评估稽查。加强税源户籍等基础管理,分行业、分税种分析并堵塞征管漏洞。强化挖潜增收。着力加强个体税收管理,总结娄星区经验做法,全面实施个体零散税收委托乡镇代征。

  3.织密织严监控网络。推进信息管税。借助“互联网+”构建税源监控信息网络,加强综合治税平台信息与金三系统信息的融合,增强税收预警防控和征管能力,重点监管税负水平偏低的行业,严查“长亏不倒”的企业,严防房地产业、建筑业、住宿业、驾校等行业税收流失。推进信用管税。完善“纳税诚信”机制,实施联合激励和惩戒,开展欠税清理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失信企业欠税行为。严格执行《娄底市市本级专项资金管理十条规定》,对有欠税的企业一律不予资金补助,对纳税不多的企业补助的专项资金不能超过其所纳税额。

  4.联动互动形成合力。大力协税护税。定期召开涉税部门联席会议,引导各单位主动参与、积极承担治税、护税具体工作。落实市县镇三级税收任务分配、考核和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协税护税积极性。完善综合治税。升级完善市级综合治税平台,加快推进县市综合治税平台建设,实现市县一体、信息共享、统筹调度。注重协调联动。稳妥推进国、地税机构合并,确保不因改革影响税收征管。完善纵向层级分解、横向部门共担的工作机制,营造大征管、大财税新格局。

  5.严控严防税收风险。加强政策过渡期风险防控。重点做好三项减税政策实施前后的税收风险分析,防止纳税人采取推迟开票等行为逃避纳税义务,防止不符合政策的纳税人违规享受税收优惠。定期开展虚开虚抵风险分析。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对高发行业和重点指标的监控,有效防范虚开虚抵风险。开展打击虚开虚抵“利剑行动”,对发现的虚开案件速查速办,切实维护税收秩序。


补短强弱 提质进位 ——2018年娄底市财源税源调查报告

996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