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零为整 振兴乡村——关于泸溪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调查与研究

湖南省财政厅 czt.hunan.gov.cn 时间:2018年07月26日 11:25 【字体: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三农”发展点燃了熊熊“火焰”。当前,脱贫攻坚战已到后半程,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无疑亟需的是用资金“破题”,而如何解决钱从哪里来的“燃料”问题?“买盐的钱不能用来打酱油”的“亮处”问题?“撒胡椒面”的“亮度”问题?笔者以国家级贫困县——湖南省湘西州泸溪县为对象,用真心、摸实情、建良言,着力解答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三问”,共同为振兴乡村“把脉开方”、为脱贫攻坚“呐喊助力”。 

  一、基本县情 

  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州东南端,沅水中游,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国家重点水利工程五强溪水电站移民库区县、国家级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县。全县11个乡镇147个村(社区),总面积1565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达60%,有贫困村94个、农村贫困人口6.4万余人。2016年以来,泸溪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五个一批”“十大工程”等绩效考核目标,坚持应整尽整原则,全面整合中央20项、省级19项财政涉农资金,以及县本级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历年财政涉农结余资金,2016年完成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7.77亿元(含银行存款2.21亿元),2017年完成整合4.48亿元,2018年全年计划整合5亿元,为全县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被省财政厅评为“涉农资金整合先进县”并获奖金500万元;2017年,经国家扶贫办和省扶贫办实地验收,全年完成退出贫困村5个、减少贫困户3674户、1634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49%,被评为湘西州脱贫攻坚先进县。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泸溪紧紧围绕“十大工程”“六大建设”“三大攻坚战”发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全面整合财政涉农统筹资金,用于支持贫困村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建设,助力贫困村经济发展,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统筹规划,规范资金使用。在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分配使用中,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五个一批” “十大工程”精准扶贫工作中心,根据当年脱贫攻坚规划和任务,结合上级对县精准扶贫工作具体要求,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集体研究确定年度统筹整合资金使用方案。在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基础上,编制年度统筹整合资金项目计划,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文件下发到各扶贫项目实施单位实施,确保扶贫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完善制度,规范资金管理。按照扶贫资金的使用原则和封闭运行要求,对“扶贫资金”进行财政国库专户管理、国库集中支付。为提高资金支付效率,全县结合中央、省新颁布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制定了《泸溪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改过去的“县级报账制”为“国库集中支付制”,进一步简化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程序,完善财政扶贫资金支付管理方式,规定对50万元以下的项目资金,由项目责任单位自行验收、内审或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实施项目评审;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预决算评审工作,由县财政局和审计局在收到评审项目资料齐备后20个工作日内出具财政预算评审报告和审计投资评审决算报告;对农户的补助性资金,依据主管部门核实的到户到人数据,通过“一卡通”及时兑付;其他项目资金,通过扶贫资金专户直接支付到项目责任单位。 

  (三)强化监督,提高资金绩效。一是严格项目公示。涉农整合项目资金实行公开公示制,所有涉农整合项目以村为单位进行公示公告,公示资金管理使用、群众受益等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夯实绩效管理。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及《泸溪县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规定,对财政扶贫项目资金进行跟踪绩效管理,县财政局成立财政扶贫资金绩效检查组,组织安排专人负责对财政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绩效,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三是加强监督检查。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和扶贫部门定期、不定期对涉农整合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及时纠正和依法处理违规违纪问题,对不按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擅自调整变更项目实施计划的单位,对相关人员进行问责,确保整合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四是创新监督机制。为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和各级干部“两个安全”,全面建立“互联网+监督”平台,把廉政建设与财政扶贫资金监管紧密结合起来,今年上半年,全县利用“互联网+监督”模式公示公开村级财务、事务1325次,接受群众政策咨询1456次,便民服务1718次,受理问题及投诉284件,涉及金额89万元,已核查处理255件,办结率92%,重点整治扶贫领域“微腐败顽疾”,全面加强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管理。 

  三、主要成效 

  “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是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新格局,将“零钱”变“整钱”,逐步改变资金“碎片化”状况,是确保资金投向最重要的方向、最关键的环节、最准确的对象,泸溪两年共计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2.25亿元,累计减少贫困村39个、减少贫困人口32804人,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年度减贫任务。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是推进易地搬迁。制定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6602808人,完成了省下达任务100%。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小额贷款及劳务协作等工作,抓好搬迁户的后续帮扶,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二是实现“两个完善”。以贫村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实施贫困村整村提升工程,将整合资金集中用于贫困村通组公路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等扶贫项目,全县新解决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安全饮水4.1万人;投入农网升级改造资金260万元,对8个贫困村电网进行了升级改造;完成农村道路提质改造203公里,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投入资金3601万元,完成4G基站建设115个,行政村覆盖率达99.32%;完成光纤通达行政村142个,行政村覆盖率达96.6%。三是实现“四个100%”。完成147个行政村广播设备配送及安装,完成率达100%;完成6556套卫星接收机设备安装,完成率达100%;完成79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组建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技术员专业服务队伍,专门负责全县产业建设的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科技人员覆盖贫困村达100%;按照危房改造“三最原则”,对危房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重新审核认定,并通过县、乡、村三级公示审批,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01户,完成率达100% 

  (二)产业发展活力凸显。一是助力创新发展。建立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出台农村贫困人口就业和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在长株潭、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地建立了4个劳务合作基地,组织开展了8场“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等特色招聘活动,完成新增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543人。完成电商扶贫落地体系建设,建成州级农村电商示范点1个、贫困村服务站21个,培育电商企业2家、网店8家,电商培训1000人次,整合开发柑、铁骨猪、酥脆枣、葡萄等网销产品,实现网上交易达25800万元。二是助力农民增收。按照“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相结合原则,依托贫困村资源优势,将涉农整合资金用于支持贫困村发展柑、油茶、葡萄、铁骨猪种养殖等特色产业,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模式,全县4.7万余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经营主体建立了持续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特色产业基地65万亩、肉牛养殖1.2万头、生猪养殖16.6万头,完成万亩精品园3个、千亩标准园22个、百亩示范园186个。三是助力乡村振兴。建立贫困农户小额贷款风险基金1300万元;新增小额贷款11503万元,完成了省下达任务的187.6%;新增贷款涉及贫困户2401户,贫困户贷款覆盖率达11%;投入“特惠保”扶贫资金389万元,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人身意外伤害和自然伤害保金60元,为38名贫困对象发放保险补偿金25.6万元。完成3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申报,以及5家特色民宿旅游景区建设,实现乡村旅游163.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5600万元,带动4530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全县整合扶贫、林业、“一事一议”等资金4478万元,建设43个光伏发电、107万亩生态公益林和天然商品林等“绿色银行”项目建设,6.5万余人贫困村民直接受益。 

  (三)公共事业深得民心。一是教育扶贫用力。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从幼儿园至高中阶段15年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每年给予每名贫困学生1000-2500元生活补助,落实贫困家庭大学新生救助、生源地贷款等资助政策,为23773名贫困学生发放教育帮扶资金2539.8万元。全县完成贫困户新成长劳动力职业学历培训785人、完成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123人、完成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187人。二是健康扶贫发力。落实“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投资285万元,完成潭溪镇、达岚镇等乡镇卫生院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合水镇、洗溪镇、兴隆场镇、浦市镇等乡镇卫生院医技设备更新;制定人才引进和招聘医疗技术人才计划,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15名;安排涉农整合资金1171.4万元,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所缴纳的新农合资金进行全额补助,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户就医难问题。三是兜底保障给力。选聘73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与生态护林员签订了《管护协议》,发放生态护林员工资669万元。按照“五个标准、六个程序”规定,完成4303人的兜底保障认定,认定准确率达100%。完成救助对象信息采集核对和系统录入工作,发放保障资金1596.9万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已达每人3026元、提高14%,全面实现“两线融合”。 

  四、主要问题 

  (一)资金缺口需求大。泸溪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县缺乏支柱产业,县级财力十分有限,2017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完成5.22亿元,维持“保稳定、保民生、保运转”都十分困难,无力投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致使脱贫攻坚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资金使用范围窄。财政涉农整合资金按规定只能用于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保障贫困户脱贫,改善贫困户家庭生产生活,重点用于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五个一批”等方面,而与贫困户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提升更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健康扶贫和医疗扶贫,则较少获得扶贫资金支持,有的甚至不能使用扶贫资金,比如县乡道路维修改造、县乡环境整洁、河道清理治理、大中小型水利设施、通电、通讯等,大量公共基础设施长期处于资金严重“饥渴”状态。 

  (三)方案编制欠精准。在制定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年初方案时,遵循“量入为出”原则难度较大,无法准确预留因各种突发情况及上级相关考核要求所需的资金空间;扶贫领导小组在下达具体项目计划时,执行年初方案力度不强,实际资金来源不足。 

  五、主要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破解“燃料”之问。上级财政部门在加大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投入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县级政府有一定的资金使用自主权投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助力脱贫攻坚进程。要不断完善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对涉及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到人到户项目实行分类管理,产业项目实行贫困户联系联结制度,到户到人资金实行打卡制度,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实行项目化管理,严格履行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程序。 

  (二)完善管理机制,破解“亮处”之问。一是要合理制定资金使用方案。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将年初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方案等同财政部门预算的重要性,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每年三月前务必作出本年度精准到每个项目并切实可行的资金使用方案。各项目责任单位根据整合资金年初使用方案及时组织项目实施,不得人为拖延时间致使资金“趴账滞留”。二是要统一调度行业扶贫规划。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根据脱贫攻坚年度规划,统一调度各行业各部门扶贫攻坚总体规划,做到有的放矢、不打乱仗。各扶贫行业部门要及时向行业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本行业扶贫项目实施情况,以便对各行业扶贫项目实施实行统一的动态监管,确保财政扶贫项目资金执行进度。三是要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台账。各扶贫项目责任单位要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要求,建立和完善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台账,规范资料管理。在资金管理上,实行月报告、季督查、半年评估、全程跟踪审计、年终考核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及时预警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细化原因分析,并分门别类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及时消除扶贫项目风险。 

  (三)建立考核机制,破解“亮度”之问。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应根据上级各项扶贫资金管理考核要求,出台相应的扶贫资金绩效考核办法,明确扶贫项目实施、资金拨付流程及时间节点,拟定奖惩措施,把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列为单位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层层压实责任,切实提高各项目责任单位领导、工作人员的主观认识,确保扶贫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工作取得实效。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通过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贷款担保、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帮扶资金参与脱贫攻坚;坚持“周调度、月通报、季点评”,全面掌握资金整合使用情况,切实解决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放大整合资金使用效益,练就“四两拨千斤”的真功夫、硬本领、组合拳。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 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要以“十大工程”“六大建设”“三攻坚战”为“压舱石”,化零为整、振兴乡村,共同唱响全面小康辛福新农村。 


化零为整 振兴乡村——关于泸溪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调查与研究

996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