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县四合村“贫困户稳就业”专题调研报告

湖南省财政厅 czt.hunan.gov.cn 时间:2019年11月22日 16:09 【字体:

    桂阳县白水瑶族乡四合村是省级重点贫困村,根据桂阳县《关于开展贫困户稳就业专题调研的实施方案》要求,桂阳县财政局四合村结对帮扶责任人于715-20日,对四合村贫困户76户、261人采取实地入户调查或者电话调查的方式,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填写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关情况调查表》,由县财政局驻四合村帮扶工作队收集、汇总、分析、研判,并撰写调研报告。

一、四合村贫困户基本情况

四合村地处白水瑶族乡西北角,距离县城105公里,东与白水乡紫河村相邻,南与新田县门楼下瑶族乡竹林平村交界,西与民族村毗邻,北与常宁市塔山瑶族乡接壤。辖双河、鸡公头、桐木元、桥背冲、石榴花、龙家、小河、裨高源、架木源9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66户,总人口1533人,有耕地750亩,林地12130亩(大多为杉木和楠竹),人均耕地0.5亩。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261人,按照桂阳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四合村2016年顺利脱贫摘帽。到2018年底贫困户已脱贫73户,253人,还有未脱贫户3户、8人,四合村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2.82 %下降至2018年的0.52 %,争取到2020年,实现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1、贫困户基本情况: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261人。从性别分布看:其中男 147 人,占56.32% ;女 114 人,占43.68% 从年龄分布看0-5 9人,占3.45%6-1549人,占18.77 % 16-59152人,占 58.24% 60岁及以上 51人,占19.54% 从婚姻状况看:未婚 117 人(含在读学生及学龄前儿童73人),占44.83%;已婚103人,占39.46% ;离异15 人,占5.75% ;丧偶 26人,占 9.96%从健康状况看:健康 208 人,占79.69% ;长期慢性病 33人,占12.64% ;残疾16 人,占 6.13% ;患有大病 2人,占0.77% ;患有大病且残疾1人,占0.38%;长期慢性病且残疾1人,占0.38%从文化程度看:文盲或者半文盲23人,占8.81% ;小学84人,占32.18%;初中68人,占26.05% ;高中或者中专10人,占3.83%;大专和本科及以上3 人,占1.15%;在读学生及学龄前儿童73人,占27.97%

2、贫困户致贫原因情况:76户贫困户致贫原因中,因病44户、缺技术35户、因学28户、缺劳力12户、因残6户(注:有的家庭致贫原因多种)。

3、贫困户田土面积情况:水田 46.4 亩,人均 0.18 亩,旱地 107.6 亩,人均 0.41 亩,山林 1564亩,人均6 亩。

4、贫困户劳动力情况: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其中有劳动力68户、无劳动力8户),贫困人口261人中有劳动力148人,占56.7% (其中普通劳动力114 人,弱劳动力 34 人)。无劳动力113 人,占 43.3%(其中无劳动力中的学生和幼儿共73人)。

5、贫困户技能培训情况:有劳动力的148人中,从参加技能培训情况看:参加过技能培训的 37人,占25%  ,(其中参加乡级培训 0 次,县级及以上培训45次),认为参加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 45次,对自己发展生产有帮助 44次。未参加技能培训 111人,占75% 从参加技能培训意愿看:希望参加技能培训的 50 人,占33.78% (其中希望参加种养殖培训 18 人,创业培训12 人,其他技能培训 20 人),无培训意愿98 人,占66.22%

6、贫困户其他情况:从本人生产就业意愿看:在家务农31人、本地从事护林员工岗13人、县内务工20人、县外务工82人、自主创业12人,期待月收入约3000元。所有贫困人口都愿意脱贫,脱贫主要靠自力更生、子女赡养,其次是靠政府救济兜底保障。

二、贫困户务工就业情况

1.贫困户务工就业人员文化水平低,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为主,高中及以上寥寥无几。2019年务工就业121人占有劳动力的148人中81.76%,比重较高。但是务工就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比90%左右,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0%,说明务工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详见表一所列)

2017-2019年务工就业人员文化程度构成情况(表一)

单位(人)

年份

务工

人数

文盲或半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和中专

大专和本科

及以上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2017

87

2

2.30%

44

50.57%

34

39.08%

5

5.75%

2

2.30%

2018

113

2

1.77%

50

44.25%

51

45.13%

8

7.08%

2

1.77%

2019

121

2

1.65%

50

41.32%

58

47.93%

9

7.44%

2

1.65%

2.务工就业人员身体健康状况好于全部贫困人口,但是长期慢性病人偏多,残疾人占比稍高(详见表二所列)。

2017-2019年务工就业人员身体状况统计(表二)

单位(人)

年份

务工

人数

健康

长期慢性病

残疾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2017

87

74

85.06%

8

9.20%

5

5.75%

2018

113

99

87.61%

9

7.96%

5

4.42%

2019

121

106

87.60%

12

9.92%

3

2.48%

3.务工就业地点选择省外务工为首选。近三年四合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地点最多的是省外,占比稳定在70%左右。本地务工的20%左右多数是本村范围内做建筑、搬运、临时工,在县内本地企业和其他行业务工的极少。

2017-2019年务工人员就业地点构成情况(表三)

单位(人)

年份

务工

人数

本地

县外省内

省外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2017

87

19

21.84%

10

11.49%

58

66.67%

2018

113

21

18.58%

11

9.73%

81

71.68%

2019

121

27

22.31%

12

9.92%

82

67.77%

4.务工就业行业分布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建筑业次之。近三年四合村务工就业最多的是制造业,占比近50%,而大多数是在鞋厂务工,其次是服务业及其他,最后是建筑业。行业分布结构基本稳定。

2017-2019年务工人员就业行业分布构成情况(表四)

单位(人)

年份

务工人数

制造业

建筑业

服务业及其他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2017

87

42

48.28%

15

17.24%

30

34.48%

2018

113

61

53.98%

15

13.27%

37

32.74%

2019

121

58

47.93%

17

14.05%

46

38.02%

5、务工时间趋向长期固定,有利于增加务工收入,近三年务工就业性质来看,长期工固定工占比82%左右,临时工短期工占比18%左右,总体符合常态,趋于稳定。

2017-2019年务工人员就业时间长短构成情况(表五)

                    单位(人)

年份

务工人数

临时工和短期工

长期工和固定工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2017

87

15

17.24%

72

82.76%

2018

113

20

17.70%

93

82.30%

2019

121

23

19.01%

98

80.99%

6务工就业人员年龄呈偏大趋势,近三年务工人员年龄结构分析,46岁以上人数占比达40%左右,劳动力呈老龄化趋势。

2017-2019年务工人员年龄构成情况(表六)

单位(人)

年份

务工

人数

16-45

46-59

60岁及以上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2017

87

49

56.32%

30

34.48%

8

9.20%

2018

113

69

61.06%

35

30.97%

9

7.96%

2019

121

74

61.16%

35

28.93%

12

9.92%

  

三、贫困户家庭收入支出情况

 2017-2019年贫困户总收入及其构成情况(表七)                                                 

       单位(元)

年份

总收入

经营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2017

2091654.6

139880

6.69%

1734900

82.94%

1460

0.07%

215414.6

10.30%

2018

2986171.57

246650

8.26%

2352464

78.78%

25243.87

0.85%

361813.7

12.12%

2019

3279148.09

238100

7.26%

2670494

81.44%

23702.64

0.72%

346851.45

10.58%

1、近三年总收入结构波动不大。务工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80%左右,是贫困户脱贫的主要依靠。转移性收入高于经营性收入,说明政策性生产生活补贴及相关社会保障措施落实到位;财产性收入主要来自专项扶贫资金委托帮扶分红和分贷统还利息分红,资产资源入股分红为零,收入来源渠道有较大拓展空间。

2、贫困户务工收入来源主要来自省外务工。近三年工资性收入结构中,省外务工收入占比最大约78%,是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本地务工收入占比约12%,县外省内收入占比约10%

 2017-2019年贫困户工资性收入及其构成情况(表八)                                                 

单位(元)

年份

工资性总收入

本地务工

县外省内务工

省外务工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2017

1734900

213100

12.28%

216500

12.48%

1305300

75.24%

2018

2352464

269684

11.46%

186720

7.94%

1896060

80.60%

2019

2670494

313234

11.73%

256760

9.61%

2100500

78.66%

3、贫困户经营性收入以养殖业收入为主。近三年贫困户经营性总收入结构中,养殖业收入占比60%左右,其次是种植业占比30%,最后是其他收入(经营商店、货车运输等),其他收入占比10%,呈上升趋势。

 2017-2019年贫困户经营性收入及其构成情况(表九)

单位(元)

年份

经营性

总收入

种植业

养殖业

其他(经营商店、货车运输等)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2017

139880

46520

33.26%

89560

64.03%

3800

2.72%

2018

246650

60470

24.52%

169180

68.59%

17000

6.89%

2019

238100

68180

28.64%

145920

61.29%

24000

10.08%

    4、贫困户家庭总收入和人均年纯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近三年贫困户家庭总收入、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在稳步增长。人均年纯收入:2018年比2017年同比增长25.15%2019年预计比2018年同比增长12.29%

 2017-2019年贫困户家庭纯收入情况(表十)

单位(元)

年份

总收入

生产性支出

贫困人口(人)

人均年纯收入

同比上年增长率

2017

2091654.6

267190

229

7967.09

2018

2986171.57

343835

265

9971.08

25.15%

2019

3279148.09

356850

261

11196.54

12.29%

5、近三年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分务工地域看,省外务工收入最高。从务工地域人均年收入水平排列,依次是省外、县外省内,本地。但人均年收入偏低,既有劳动力技能低的原因,也有问卷调查时申报数据有顾虑的因素影响。

 2017-2019年贫困户从务工地域获取务工收入情况(表十一)

单位(元)

年份

工资性

总收入

本地务工

县外省内务工

省外务工

金额

人数

人均

年收入

金额

人数

人均年收入

金额

人数

人均年收入

2017

1734900

213100

19

11215.79

216500

10

21650.00

1305300

58

22505.17

2018

2352464

269684

21

12842.10

186720

11

16974.55

1896060

81

23408.15

2019

2670494

313234

27

11601.26

256760

12

21396.67

2100500

82

25615.85

6、近三年贫困户家庭总支出构成中,生活性支出最大,其次是生产性支出,最后是其他支出(就学、就医等)。

 2017-2019年贫困户家庭总支出及其构成情况(表十二)                                                  

单位(元)

年份

家庭

总支出

生产性支出

生活性支出

其他支出(就医、就学等)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2017

1347651

267190

19.83%

924861

68.63%

155600

11.55%

2018

1682875

343835

20.43%

1117500

66.40%

221540

13.16%

2019

1882380

356850

18.96%

1255900

66.72%

269630

14.32%

四、制约四合村贫困户务工就业主要因素

1本地就业空间狭小,吸纳劳动力差。四合村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山多地少,信息封闭,主要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受地理环境、交通瓶颈和环境保护限制。本地没有工业、企业。在本地务工就业的基本是从事一些零散的建筑杂工、帮人修山背树、零星的运输工、公路养护、村级保洁员等。

2、文化程度低下,劳动技能缺乏。全村贫困户76户,因缺技术致贫的有35户。贫困人口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甚至还有文盲,大学文化的屈指可数,缺乏专业技能,往往处于竞争劣势。依靠传统亲缘、地缘、人缘关系求职仍然是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主要途径,从事的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处于价值链低端、收入微薄、工作不稳定的行业及工种(如建筑工、制鞋工、废铁加工、保安、服务员等)。贫困人口中仅有大学毕业生钟小兵一人,在广州一家广告公司从事软件编辑工作。

3、病残致贫家庭多,身体素质偏差。全村贫困户76户,因病致贫44户,因残致贫6户,病残是致贫的首要和主要原因。从2017-2019年就业务工人员身体状况看,长期慢性病人偏多,残疾人占比稍多,身体素质是就业之本,身体是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身体是本,只有本固才能枝荣。

4、劳动力不充裕,年龄结构偏大。全村贫困户76户,因缺劳动力致贫12户,贫困人口261人,有劳动力只有148人(其中普通劳动力114 人,弱劳动力34 人),从2017-2019年务工人员年龄构成情况,表六中可知,16-45岁占比60%左右,46-59岁占比31%左右,60岁及以上占比9%左右。青中壮年劳动力占比略低,不利于高质量就业。

5、本地企业待遇低,劳动力吸引力差。从表三中可知,近三年就业地点最多的是省外,占比68%左右,本地占比约20%,从大多数在省外务工,本地企业工资报酬低、劳动强度大、上班时间长,发展潜力低、社会保障差,对劳动力吸引力不大。不利于本地企业用工招聘,也不利于贫困人口劳动力近距离照顾家庭。

6、教育条件落后,部分家庭不和谐。发展教育是改变贫困家庭,提升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根本之策,白水和杨柳中心校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无法跟城区条件相比,教育起点偏低、教育质量偏差、教育航程偏短,不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贫困户离异、丧偶、未婚家庭偏多,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对生产发展、务工就业、脱贫致富、子女教养有着很大的正面作用。

7、技术培训偏少,培训意愿不强。有劳动力的148人中,参加过技能培训的 37人,占25.17%  ,未参加技能培训 111人,占75% 。希望参加技能培训的 50 人,占33.78% ,无培训意愿98 人,占66.22% 。很明显技术培训偏少,培训意愿不强。究其缘故,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培训次数偏少,培训的实用性偏差;另一方面培训宣传不到位、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时间地点安排欠妥。

五、制约四合村贫困户产业发展主要因素

1、交通条件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四合村位于郴州西极,与永州新田县、衡阳常宁交界的地方,距离县城105公里,单次车程2.5小时,不通客车,制约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流动。境内崇山峻岭,山高坡陡,山多地少,贫困户人均水田 0.18 亩,人均旱地 0.41 亩, 人均山林6 亩。可供生产发展的田土少,林地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低。气候冬冷夏凉,经济作物大多不宜种植。

2、劳动力缺乏,综合素质低下。在家的基本是一些老弱病残,文化程度低,身体素质差,思想观念落后的人。身体素质好、有文化、有想法有观念的年轻人,都外出发展,因为本地各种条件限制,回乡创业的人极少。发展产业,没有一定数量和高质量的劳动力做支撑,就是无根之浮萍。

3、无特色规模化产品产业,销售渠道不畅通。一方面贫困户在本地生产发展的都是传统农业。种植业主要是红薯、玉米、花生、蔬菜为主,养殖业主要是猪牛羊、鸡鸭鱼为主,都是传统的家禽家畜,并无特色。笋干、腊肉、酸辣椒生产过于分散,没有形成有效规模。另一方面四合村交通闭塞,地理位置偏远,本地没有农贸市场,新兴电子商务平台未能有效运行利用,导致销售渠道十分缺乏、单一。

4、种植养殖技术缺乏,市场营销观念淡薄。种植养殖业,特别是大规模化的种养殖,要想成功,无外乎基于两点,一是种植养殖技术、土地、资本、人力等生产要素充足,二是有市场会营销能赚钱。本地的养殖农户中,特别是上规模养殖技术缺乏,不重视防疫防害,销售渠道单一,销售市场不稳定。

六、贫困户稳就业的对策建议

1、改变思想观念,树立脱贫致富信心。一方面贫困户离异、丧偶、未婚家庭偏多,这部分家庭不和谐欠稳定,心理压力大,影响心身健康,要积极联络组织开展心理疏导,树立脱贫致富信心。另一方面要改变部分贫困人口等靠要的思想,扶贫对于有劳动力的家庭来说,最主要靠自力更生,把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从思想上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2、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文化水平。教育是脱贫致富之根本,也是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教育可以提升文化素质,改变思想观念,增加劳动技能。建议进一步加大教育奖补力度,继续推进教育助学、雨露计划、爱心助学,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增强师资力量,科学合理撤并农村中小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选派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来白水、杨柳扶贫支教,城区重点学校招生政策向山区学生倾斜,给山区孩子到城区学校交流学习创造良好条件等。教育不仅仅是面向学生,也要面向成年人,大力推进成人教育,职业化教育,培养农民工大学生。

3、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提升劳动专业技能。采取送培训下乡、县级及以上集中轮训,为贫困人口量身选取和推荐种植养殖技术、制造业建筑业劳动技能、农产品加工、家庭家政服务等实用性专业培训,实现由劳务型技能型转变。增加培训次数,加大培训宣传,选好培训时间和地点,形成常态化培训机制。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贫困人口的培训意愿,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升培训质量和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切实通过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认真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发挥政府补贴资金的激励效应,鼓励引导贫困人口劳动力积极参加培训。

4、扎实推进健康扶贫,为健康保驾护航。落实好健康扶贫相关政策和工作责任,大病集中救治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慢性病签约管理服务。政府代缴农村医疗保险和特惠保,先治疗后报账等一站式服务,贫困户住院报销比率要达到90%。完善乡级、村级医疗卫生部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贫困人口健康保驾护航。

5、加大县、乡、村内岗位开发。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出台的系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县内用人单位和企业扩能增效、稳岗增员,提高工资水平,改善工作环境,购买五险一金。引进知名品牌公司,劳动密集型企业,落地到县级工业园区,寻求县域内就业增长点,吸纳更多返乡贫困人口就业。乡、村设置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对贫困人口实行安置性就业。

6、积极对接用工单位,加大用工信息宣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与用工企业对接力度,培育新的企业主体、产业主体、加大现有企业帮扶力度,联合用工单位培养贫困人口技术工,常态化组织开展招聘会,加大用工招聘信息宣传广告力度。依法切实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7、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扶贫车间是新型扶贫平台,是吸纳贫困户家庭成员就业,从事工农业产品加工、手工工艺、种养殖等生产活动或来料加工业务的生产加工点。要大力推进本地扶贫车间,就业扶贫基地建设。优先建在靠近村庄、学校、文化广场、交通要道等公共设施相对集中地区域,增强对劳动力吸引力度,带动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全面落实扶持政策,如厂房场地租金补贴、水电费补贴、一次性创办费补贴、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扶贫担保贷款、求职创业服务补贴等。加强对扶贫车间动态管理,推动效益好的扶贫车间进一步扩大经营,引导效益不好的及时转变功能,确保扶贫车间有序良性发展,提高减贫带贫的功效。

8、积极利用互联网+,助力贫困劳动力稳就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兴科技互联网+,开辟新的就业途径,如在互联网开设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网店,自主经营,增加收入,解决就业。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提升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如开展网络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电子书学习等。另一方面要重视就业服务,以互联网+人力资源,为劳动者和企业交流、融合搭建平台,方便企业招聘和劳动力求职,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建立贫困人口数据库,精准掌控贫困劳动力就业地点、工种、收入等动态。摸清底数,准确到人,强化、实化就业帮扶指导。

9、引导乡贤返乡创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引导乡贤村贤从走出去引回来,从一家富乡村兴。乡贤村贤是村里宝贵的资源,他们有资金懂技术,懂市场会经营,讲感情有意愿,要积极引导这部分人来四合村干事创业。给予他们相关政策支持和优惠,比如优化一次性创业补贴与创业担保贷款申报流程,简化土地流转承包相关手续等。整合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开辟就业增收渠道,找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10、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后顾之忧。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变迁,一部分贫困户劳动力会逐渐失去劳动力,返还家乡。年老之后,主要靠子女赡养和领取养老金。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农村医保社保参保政策,加大购买农村医保社保宣传力度、加大购买农村医保社保政府补贴力度、加大购买农村医保社保山区减免费用力度。在外务工就业的,要积极要求用工单位依法购买五险一金。做到老有所得、弱有所扶、病有所医。

七、贫困户强产业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放大资源优势,发展绿色旅游业态。四合村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资源丰富、空气富含氧离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四合村及周边地区打造成为休闲避暑的旅游胜地,改变山区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变森林优势为旅游增收优势,从客观政策和长远规划来谋划,建立养林护林保持原村民补贴补偿制度,改变村民靠卖树,卖楠竹等破坏生态的行为,建议县委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研究并且争取相关政策,从着眼四合并跳过四合看四合的视野,把四合及周边村(民族、杨柳、江友、常宁、新田等)统筹规划森林保护区,对这一区域的村民实行生态补偿供给政策,彻底改变贫困面貌。

2、整合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四合村的土地、山地资源非常有限,而且有部分外出务工的家庭和无劳动力家庭的土地存在抛荒的现象,另一方面这几年异地搬迁、危房改造腾出来的旧房拆除不彻底,宅基地复垦利用也不够。因此,当前主要任务是动员村民整理利用闲置的土地,做好旧宅基地复垦开发利用,提升土地使用率。除违规建筑、危房杂房旱厕,利用房前屋后土地,整合废弃资源,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种植果蔬,竹篱笆围绕,绿化美化环境,同时增产增收。

3、选定主攻产业和产品发展方向。开展调研座谈,结合四合村土地、山地、林地、气候,土壤,雨水等自然条件,整合现有的人财物资源,找准适合发展的产业,反复调研和研判,找企业家和农业方面的专家座谈,让专业人士出谋划策,政府引导,做好服务工作,市场化企业运作。瞄准市场,选好项目。一是发展养殖业,动员有劳动力在家以及一产业的家庭,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发展养殖业,特别是草食动物。二是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尤其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比如:楠竹产品类,食品加工类(笋干、腊肉、酸辣椒等)。

4、改变思想观念,提升专业技能。治贫先治愚,扶智和扶志相结合,有很好的一个市场观念,勤劳致富的志气,做好做实产品的良心,比什么都重要。同时组织相关专家和有关部门对贫困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财务知识、技术技能、营销手段等等。现在社会,商品十分充裕,市场主要矛盾是供需方的矛盾。首先要塑造品牌突出差异化,要突出产业产品的独特性,进行差异化竞争,塑造品牌是形成良好声誉的有效保证,品牌溢价是获取价值链高端表现形式。其次要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不形成规模化很难塑造品牌,分散的小农经济很难大规模可持续性的盈利,规模化和标准化有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有利于深层次的占领消费者心智。最后要高度重视市场与营销,市场营销是发展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产业都是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点,营销是连接产品和市场的渠道,开拓电子商务平台,结合传统销售手段,形成多元的销售渠道。同时创新管理模式,如建立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

5、落实产业帮扶政策,激发产业发展动力。落实好桂阳县“1172”脱贫攻坚产业奖补政策和小额信贷扶贫政策,调动贫困户养殖种植的积极性,增加经营性收入,巩固脱贫成效。20172018年产业帮扶107户、奖补金额15.15万元。仅2018年全村有48户贫困户养殖家禽2100多只,17户贫困户养殖家畜130余头,34户贫困户种植经济作物86亩。近三年来培养重点养猪户2户、养牛户1户、养羊户1户,规模性养殖家禽户3户。通过小额信贷解决邓大成、张坤雄、唐异平养殖场缺资金问题,邀请农业局专家江四清指导贫困户邓后红建设猕猴桃基地,积极协助农户购买水稻、油茶等保险,落实耕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产业帮扶政策落实到位,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动力。



桂阳县四合村“贫困户稳就业”专题调研报告

10656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