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财政关于推动慈利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
为加快推动慈利县“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县财政局立足企业成长规律,秉持全生命周期服务和支持的理念,以给力的政策扶持、充足的资金投入为“专精特新”企业赋能强基。
一、财政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概况
慈利县“专精特新”规模企业共67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张家界天成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张家界朝阳冲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张家界佐胜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湖南忠军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湖南神舟、湖南匡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张家界鸿燕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南贵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张家界市新瑞生物饲料有限公司、湖南慈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张家界丝丝湘食品有限公司、张家界祯弘照明有限公司)。在县财政局的大力扶持下,慈利县专精特新企业围绕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进一步掌握上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面临问题及应对举措,县财政局以上述“小巨人”企业为样本开展深入调研。
(一)纳税情况。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湖南慈胜新材料、张家界鸿燕新材料、湖南神舟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年度税收超过100万元,其中湖南慈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上半年税收达880.84万元,相较2021年度全年税收翻倍增长;湖南神舟中药饮片有限公司2020年至2022年6月税收达到448.72万元;张家界鸿燕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20年至2022年6月税收达到615.3万元,均为制造企业纳税大户。
(二)财政扶持情况。2020年度,县财政下达张家界天成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资金32.9万元;下达张家界朝阳冲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资金8.1万元;下达张家界佐胜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资金218.9万元(其中2019年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80万元、2020年第二批粮油千亿产业专项资金50万元、2019年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0万元);下达慈利县忠军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资金15万元;下达湖南神舟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资金270万元(其中2020年湖南省第二批制造强省专项资金130万元、2020年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下达湖南匡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资金10万元;下达张家界鸿燕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资金330万元(其中2020年湖南省第五批制造强省专项资金160万元);下达湖南贵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资金58万元;下达张家界市新瑞生物饲料有限公司资金73万元;下达张家界丝丝湘食品有限公司资金2万元;下达张家界祯弘照明有限公司资金4万元。
2021年度,县财政下达张家界朝阳冲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资金20万元;下达张家界佐胜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资金5万元;下达慈利县忠军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资金2万元;下达湖南神舟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资金195万元(其中2021年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资金160万元);下达湖南匡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资金60万元(其中下达2021年湖南省第四批制造强省专项资金资金50万元);下达张家界鸿燕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资金155万元(其中2021年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5万元、2021年第二批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50万元);下达湖南贵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资金24万元;下达张家界市新瑞生物饲料有限公司资金88万元;下达张家界丝丝湘食品有限公司资金11万元。
2022年度,县财政截至目前下达慈利县忠军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资金10万元;下达湖南神舟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资金8万元;下达湖南贵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资金30万元;下达张家界市新瑞生物饲料有限公司资金10万元;下达湖南慈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资金30万元。
但需要看到,慈利县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资金绝大多数来源于上级专项,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破零倍增”行动,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企业数字化发展等方面。这些资金对于加强企业孵化提升,鼓励其参加“创客中国”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培育支持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双创”优秀项目和优秀团队,提升经营管理等方面起到很好的积极带动作用。
二、慈利“专精特新”企业面临的困难
(一)制造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从整体看,慈利专精特新企业以需求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够。根据《湖南创新发展蓝皮书——2021年湖南科技创新发展报告》显示,慈利的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与产出、高技术产业化程度、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名等各项指标在省内偏下游。因基础研究水平较弱,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动力也不足,特别是高科技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与常德、益阳、岳阳等区县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有待健全。一是聚焦优势产业不足。从城市能级匹配角度和比较优势实际出发,慈利创新平台体系在应用技术研发转化,满足主导产业的技术需求,解决特色产业发展中共性和特殊的重大应用问题等方面存在不少差距。这主要源于慈利县产业创新平台建设起步较晚,产业平台的层次不高,对新材料、生物饲料等传统优势产业聚焦不足,并且发展构架、长期规划、重点目标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二是基础建设相对薄弱。与省内长沙、常德地区相比,受县财政实际情况的限制,县本级财政引导资金投入相对偏少。部分“小巨人”企业虽有一定竞争力,但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创新资源配套,因而企业研发平台前瞻性技术缺乏,技术发展呈点状分布,未形成完整链条,技术创新体系尚需完善,对全县制造业的引领带动力不强。三是投入产出比不够理想。2020年以来,财政共安排12家“小巨人”企业扶持资金1669.9万元,产生的税收回报仅为1905.8万元,未能达到合理的投入产出比;加之企业对股东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期权、股权等长效激励措施较少,技术开发、转移和市场化应用等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市场遭遇瓶颈品牌知名度不高。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知名度如何,体现在品牌的影响力和价值两方面。现阶段,受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慈利县专精特新企业的市场增量趋于饱和,制造领域特别是新兴制造领域的品牌依旧十分缺乏,尚未培育全市领先,辐射全省的驰名品牌。
(四)县本级财政承压支持力度有限。一是财政收入支撑能力弱。受疫情防控常态化持续影响,县域经济恢复依然呈放缓态势,投资消费拉动能力整体偏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高,财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二是财政收入量质堪忧。一方面收入规模增长乏力。与2019年、2021年同期相比,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为负增长(-29.77%、-18.41%),地方收入规模增量较小,增幅进一步放缓(4.77%、2.72%)。另一方面收入质量持续下滑。上半年全县非税占比高达44.99%,较2019年、2021年同期分别上升5.47、0.85个百分点。三是留抵退税持续影响。截至6月底,全县小微企业新增政策增值税留抵退税2.13亿元,收入规模严重受限。经税务部门统计,慈利留抵退税额度1万元以上的企业共102家,留抵退税额达1.78亿元,该部分企业上半年税收收入仅为3116万元,退税后将减收1.47亿。
三、财政加大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对策
(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慈利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格局下立足国内大市场的重大任务。未来一段时期财政部门将在财政可承受前提下,拿出真金白银助推慈利工业“强基倍增”三年行动计划落地见效。一是通过改造提升“小巨人”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优先发展重点培育生物医药食品、轻旅(商)制品、绿色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等6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二是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开放型自主创新体系。以县产业开发区、金慈街道、张家界大峡谷国际旅游经济区等开发区为依托,加强科贸、技贸、工贸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依托、技术引进与研发相结合、面向省际省内市场的创新体系,形成以自主创新领先技术为核心的“公司+联盟”体系。三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体规模。加大对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的资金投入,用心培育现代市场体系。
(二)推进园区企业协同,健全创新平台体系。县财政将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在县域范围内内实施强强联合,提高综合竞争力。一是坚持融合发展,形成制造创新平台。构建区域性统一大市场,巩固提升慈利制造在全市、全省市场中的地位。二是共建商务合作平台,推动企业建立联盟。共同利用技术、品牌、营销网络,以及“中博会”“农博会”“文博会”等会展平台等资源,促进产业高端人才和劳务资源流通,推动人才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坚持共同利益点,扩大创新平台优势。充分利用湖南“一带一部”核心区的本土自身优势,抓住湘西地区大开发的东风,建立配合省内发达地区的生产体系、营销网络和供应链,推动慈利优质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
(三)实施产业提升战略,打造慈利知名品牌。紧盯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为取向,以新型工业化为抓手,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精心培育新型产业,形成产业集聚高地。同时发扬敢为人先的慈利人精神,把创新、创造和创业贯穿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阶段,形成全民创意活力更加强劲、现代创意氛围更加浓厚的新局面,使慈利成为湘西北地区创新人才、创新企业的理想家园。
(四)实施财源建设工程,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认真学习省政府办《关于服务“三高四新”战略实施财源建设工程的意见》和市政府《张家界市新型工业强基倍增计划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组建县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的财源建设工作。一是超前谋划、紧盯重点。以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以产业开发区为主战场,以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高端化为方向,力争金荣慈利科创产业园、东方希望生猪养殖配套项目年内产生过亿税收,实现“一年起好步、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二是压实责任、加快推进。县领导亲自挂帅督办,各产业部门负责人按“连片包干责任制”分区域、分税源强化工作调度,各乡镇在算清欠账的基础上定进度、定时限,在组织领导、工作精力、工作安排上向财税工作重点倾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人人有担子、全员抓收入”的良好局面。三是强化考核、彰先策后。县委、县政府督查室牵头开展财政收入工作专项督查,定期通报财税政入工作情况和进度;将财源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对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或任务未达标的,在核减单位绩效考核分值的同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