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探析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为我们进一步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桃源县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部署,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加强统筹调度,探索发展模式,促进集体增收,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消薄攻坚、引领提升”行动,取得了一定效果。2022年,全县实现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4826.54万元,村平11.82万元,比上年增长29.7%。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村1个、50-100万元的村6个、10-50万元的村218个、5-10万元的村183个。98个原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全部实现消薄,村平收入达9.02万元。主要是围绕资源发包、资产参股、物业出租、居间服务,以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为重点,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初步形成了“六种”创收模式:
(一)围绕“业”发展特色经济。村集体主要通过发展稻、烟、茶、果、竹等优势产业获取经营收入。比较典型的有三阳港镇九庄堉村和盘塘镇朱家港村的烟叶、杨溪桥镇江里溪村和郑家驿镇游鹿溪村的楠竹初加工、热市镇龙家嘴、戈尔潭村的水果等。如三阳港镇九庄堉村采取前烟后稻的水旱轮作模式,以烟带稻、以烟促产,每年种植烟叶1300多亩,仅烟叶税返还收入达45万元以上;郑家驿镇游鹿溪村充分发挥楠竹资源丰富的优势,村集体领办桃源县辉源竹业有限公司,年可创产值350万元、利润35万以上。
(二)围绕“房”发展物业经济。村集体主要通过盘活闲置厂房、门面获取租金收入。比较典型的有浔阳街道二里岗社区、漳江街道漳江阁社区和观音巷社区。如浔阳街道二里岗社区重点在做活物业经济上发力,对过去签订的7份门面出租合同进行清理,价格明显不公允的重新发包,年门面租金收入达23万元。
(三)围绕“景”发展旅游经济。村集体主要以挖掘自然景观、开发山水资源、提供餐宿服务等方式获取旅游收入。比较典型的有枫树乡维回新村、沙坪镇赛阳村、热市镇龙家嘴村。如枫树乡维回新村以“伯赞故里,维美乡村”为主题,将“枫林花海”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每年村集体景点分红收入达40多万元。
(四)围绕“股”发展红利经济。村集体主要利用上级项目资金、自有资金或资产入股优质企业(合作社)获取稳定分红收入。如杨溪桥镇江里溪村引进创办江里溪御竹榨笋厂、旺和竹制品公司、盛瑞炭厂、中洲楠竹合作社等6家企业和合作社,利用土地资源、项目资金入股分红、借鸡生蛋,每年入股企业固定分红16万元,今年预计村集体经济纯收入30万元以上。热市镇刘坪村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路径,经村民代表大会形成决议,村里成立恭家裕合作社,本着“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共同富裕”的理念,以“村集体经济组织+部分农户入股经营+个体农户全面参与”的模式发展集体经济,实现稳定利益联结,对经营收益按村集体占比15%,农户集体土地入股占比10%,入股经营村民占比75%的比例进行分配,最大程度让利惠及村民。
(五)围绕“地”发展服务经济。村集体主要通过开展土地、林地集中流转获取有偿服务收入。比较典型的有木塘垸镇湖田村、郑家驿镇澄溪桥村,如木塘垸镇湖田村将国土整理后的4000亩土地集中流转给大户统一耕种,村集体提供居间服务创收,去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
(六)围绕“场”发展市场经济。村集体主要依托区位优势,新建或改造农贸市场获取铺面、摊位租金和管理服务收入。比较典型的有泥窝潭乡五马寨村、陬市镇观音桥村、架桥镇栖凤山村、枫树乡白洋河村等。如泥窝潭乡五马寨村利用集镇区位优势新建农贸市场,设摊位220个、商铺17个,每年为集体创收40多万元;陬市镇观音桥村利用毗邻陬市工业园优势,与他方合作修建西禅寺综合市场,每年摊位出租收入12万元。热市镇刘坪村建设边贸市场,每年主办“土特产年货节”,2024年的第四届“土特产年货节”销售额突破90万元。热热闹闹的土特产年货节既展现了热市乡村本土文化,又增强了乡村经济活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挑战
主要体现在四“缺”:
(一)缺乏内生动力。有的村干部认为农村“三无”,没有资金、人才、技术,发展集体经济基础不牢,因此主动性不高;有的村干部认为受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大,集体经济经营风险大,群众认可度不高;有的村干部政治觉悟不够,担心引入能人后丢掉威信甚至丢掉“帽子”;有的村干部仅有想法,但缺少清晰明确的思路和规划,找不到利用当地优势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难以付诸实践。
(二)缺失有生人力。一是意愿不强。现阶段村级组织各项工作任务重,工作要求多,有的村疲于应对村务事务,对发展集体经济存在“少做少错”的心态。二是劳力不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据统计桃源县2022年户籍总人口94.65万人,16-59岁54.89万人,外出农民工30.66万人,留在镇村务工务农的更少。三是办法不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既缺少“头雁”,懂市场、会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和懂农业、爱农村、有技术的专业人员更是缺乏,人才短板突出。
(三)缺欠可用物力。一是村集体留存资源少。多数村将集体土地、山林、水库等资产全部包产到户或组,集体资产可用的很少,就桃源县而言村集体直接经营的资源很少,全县一百多万亩耕地,未承包到户的仅几万亩;几百万亩林地中,未承包到户的也是极少数。二是开发利用价值低。少数村有集体资产,但由于地势偏远,交通不便,导致开发利用价值不大。全县40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经营较好的村居主要集中在县城区及中心集镇。三是村集体资源利用低。有的村干部为降低风险,将集体资产简单处理,一次性收取承包费或出让费,导致集体资源利用率低,村级集体经济缺乏可持续收入。
(四)缺少发展活力。一方面资金技术支撑乏力。有的村底子薄基础弱,有了想法和项目,但缺启动资金,尽管桃源县在衔接资金等专项资金方面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给予了一定保障,但仅靠上级财政补助资金,没有社会资本投入难以形成合力做大做强;有的村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团队,没有特色发展,盲目跟风,同质化经营则往往形成低层开发,低效经营。另一方面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在集体经济发展中,虽然我县积极探索奖励发展集体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功人员,但实施细则尚未出台,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干部福利待遇挂钩紧密,激励导向不够明确。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桃源县热市镇龙家嘴村、沙坪镇赛阳村等村成功的首要经验就是依靠党建引领,推行“集体经济+党建”。一是优化顶层设计。形成政府引导、乡镇(街道)主抓、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桃源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调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重大问题,县委组织部和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负责牵头督促落实,县财政局负责统筹整合发展资金,县农村经营服务站负责业务指导,乡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制定发展规划,组建工作专班,全程抓好工作落实。二是选优配强班子。选好带头人,尤其是要选优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把有思想、懂经营、有技术、有经营管理能力、乐于奉献的高素质能人选配到村主干岗位上来,将肯操心、能干事、愿奉献的乡贤、致富能人、产业大户推选进“两委”班子。三是加强人才储备。实施村后备人才县管计划,将能人志士进行登记造册,让更多的人才充实服务基层。
(二)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劲。一是乡情故土引人才。引老乡回家乡,实施“回雁工程”,充分发挥本地能人、乡贤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引进人才回乡,让大学生、在外能人、机关干部和企业家回归乡村,吸引能人带技术、资金、项目、人力牵头领办集体经济项目共谋发展。二是完善政策惠人才。对作出重大贡献的村干部在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比选、公务员考录和事业编制人员招聘时择优录用;同时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奖励机制,镇、村两级根据实际将村干部的经济待遇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绩效挂钩,将部分净利润作为突出贡献奖励。另外可以将集体经济收入及部分财政资金进行整合,设立专项基金,可对高技术人才配套补贴,对乐于奉献、贡献突出的进行荣誉激励等。三是科教兴村育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村支柱企业与高校进行定向合作,设立研学基地;并利用“农家书屋”、专家讲座、互联网远程教育等结合村内实际,选择特色产业对农民进行业务知识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本村人才持续“造血”。
(三)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一是摸底子。全面清理集体资产资源,建立完善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台账,收支统一核算,资产统一管理。对现有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合同进行全面清理,不合规合法的予以调整或解除。依法依规建设县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农村产权交易。二是拓路子。围绕资源发包、资产参股、物业出租、居间服务,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进行各类集体所有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源收益最大化。探索确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推动集体经济和农户经济共同发展;鼓励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创办各类服务实体,发展农村电商,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对于交通区位优势不明显的村,探索发展“飞地经济”。三是树靶子。积极发展农村三产融合项目,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形成支柱性产业,引导形成“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其他行业,延伸开发多元发展的产业链,并对区域内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村集体名义注册商标,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努力打造美丽乡村,以优美的人居环境、淳朴的民风民情、动人的特色故事发展配合特色产业形成“乡村+文旅”模式,培育乡村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筑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根基。一是政策倾斜。整合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薄弱村、潜力村、重点村,打造一批集体经济强村,同时给予财税金融、资源要素配套等方面政策扶持。二是村务透明。村居“两委”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让村民加入村级集体事务的决策和监管中来,让村集体财务状况在阳光下运行。对投入较大的项目,按程序报乡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审批。三是监督考核。建立健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动态监测机制,开展村干部及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防止虚报浮夸,防止违纪违法行为发生。同时,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纳入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考核内容,严格追踪问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