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景中感受生命的美丽

湖南省财政厅 czt.hunan.gov.cn 时间:2012年06月01日 09:03 【字体:

  在风景中感受生命的美丽

  ——读刘克邦《风景,就在眼前》

  伍益中

  文学是人类世界的长明灯,是从此岸到彼岸的渡船。刘克邦的散文《风景,就在眼前》形神皆备地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秀丽清新的湘西风景画,让人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质朴淳厚的民俗风情,在字里行间享受着诗化语言风格的感染及充满着哲理的启示;不仅可以给人在阅读之余增加一份宁静怡然的享受,而且会对心灵进行一次彻底的陶冶与洗涤。

  《风景,就在眼前》分《古城莲荷》、《矮寨天路》和《德夯小溪》三个篇章,既有着现代意识,又有着传统气息,民间味道;既重整体,又重混沌,重沉静;表现出憨拙里的通灵,朴素里的华美,简单里的丰富,同时充满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浑然之气、氤氲意象,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梁实秋说:“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信条,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的表现出来。”身为人民公仆的刘克邦,时时刻刻想着自己作为一个官员的职责;当他走在乾州古城的清风桥上,不禁感慨万千,忧国忧民之心涌上心头。“尤其是那些为官当政者,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像这桥一样,端端正正,稳稳当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只有付出,没有索取吧”。一个具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作家,总是像智者一样,思考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正如他自己说的:“凡是高瞻远瞩的有自己心灵的作家,都会将自己创作的生命,与跟整个民族建设的根本任务自觉地结合起来,这样的写作,才会有意义和历史价值。”

  国学大师所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刘克邦在散文中把对湘西这块美丽而神奇土地的种种情感融化在自然景物中,通过拟人、比喻、摹状、通感等表现手法把自然人化为审美对象,感受自然意象的变幻之美。“龙溪乐不思返,长流不断,与峡谷里的万物生灵休戚与共,亲密无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孕育和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在这里生生不息繁衍生存的苗家百姓,已成为德夯人唇齿相依生死不离的生命之水、幸福之源。” 拟人手法在刘克邦的散文中随处可见,使所摹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可感;并且他使用的不是某一个句子的修辞格,而是整个行文风格上的“拟人化”,“那睡莲很不起眼,但生命力极强,东一堆、西一堆地抱着一团,顽强地支撑着身躯浮出水面,吸吮着新鲜空气,享受阳光的照耀,开出几朵或红或紫令人喜也令人爱的小莲花来。”这样,他把睡莲、水芙蓉、荷花等自然物以及自然景观都当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来对待,赋予它们语言和思想,和它们对话。“宛若一条横空出世、威风凛凛的锁链,牵着连绵起伏的群峰,栓住千沟万壑的峡谷,将一切自然的意识的妖魔鬼怪歪风邪气统统锁入地层深处,为黎民百姓创建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园;它又像一道五彩缤纷、永不消逝的彩虹,挡住风霜雨雪的侵袭,驱散天昏地暗的阴霾,将所有显形的隐性的洪水猛兽天灾人祸彻底消灭于萌生之中,让千家万户丰衣足食、平安快乐”,刘克邦在散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歌咏了矮寨天路建设者的丰功伟绩,而且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那么“情语”又来自何处?也正如国学大师所言:“故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因此唯有“真感情者”,才有景物之真,才会达到情与景相交融。情何以真?人真、事真、态度真,才有感怀自然社会人伦的真切。感何以实?不虚造,不掩饰,不玄想,才有浸润灵魂、澡洗人生的清澈。刘克邦是一位真性情的作家,他的散文处处都有动人的笔调和感人的力量,亲切而自然,热情而真诚,处处都包含真挚的情感,从旷达胸襟中弥散出的温馨情愫,一种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信念。因此,刘克邦在山的静穆和水的灵动之间,在绝对的变换和相对的坚守之间,惟妙惟肖地向人们展示了一幅长长的色彩斑斓的艺术画卷:民居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山里人家,农具齐整,溪水绕旁;山峰耸立,怪石嶙峋,树木葱茏……这一切无不饱含情致,充满灵韵,展示了湘西山水空秀美、空灵、亲切的地域特色,散发出山地文化特有的韵味。

  刘克邦不仅对湘西山水的自然景观进行了大量独特的描写,而且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风情民俗图:绿山秀水,小桥人家,山村翁妪,淳厚人伦,神话传说。“那一间搭一间,一户挨一户,一片连一片的木板房,青瓦、板壁、飞檐、挑梁、花窗、雕栏,精巧别致、温馨素净,给人一种亲近、温馨的感觉”,这样的乡村显露出盎然生机和绝美情致,充满着永恒的生命律动与天人合一的神韵。“家的茶楼都是敞开的,如果你累了,乏了,无论是哪一家,你都可以走进去,拖一把小椅,捡一把蒲扇,坐一坐,歇一歇,喘口气,息息汗,想呆多久就呆多久,主人是毫不介意的”,生活于其中的乡村人,一切皆依照自然和传统礼俗行事,从中传达出温柔敦厚的古朴人情,既“真”且“幻”的化外牧歌世界。这样,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并非十分对立,而是融通互汇,共生共荣,二者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链环,没有绝对的主客体之分,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自然向人心的趋近中, 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合一,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世界。

  刘克邦是一个笃诚执著的人,他扎根湖湘文化沃土,不事张扬,自觉地接受生活的浸染以及世事人生的沧桑磨砺,充满了对社会、对文化、对民族、对世界的哲理思考。在散文中写睡莲等物既是在写人,又在说理。既有以莲喻人的人文情怀,也有对湘西人民的审美关照,还有对当下文化发展的反思。“莲荷的旺盛和不竭,又孕育、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生于斯、长于斯的英雄儿女,影响、激励着他们心怀大志,豪情满怀,迈出古城,走出大山,干出一番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风景,就在眼前》秉承了作者散文创作的一贯风格,有思考人生、思考做事的人文情怀,并带给人遐想,耐人寻味。“留在深水处、流动在浅滩上的溪水,虽然较前少了许多涌动奔腾的气势,但依然从容不迫,悠然自得,动静自如,急缓有度,轻盈舒展,光彩亮丽,呈现出一种“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气度和境界。溪水亦如此,人何勿能呢?”刘克邦通过融入自己对现实生活一系列的理性思考,散文中所折射的理性光华里包含着朴实而又深邃的哲思。

  作品的语言,也是作者艺术风格的最好体现。《风景,就在眼前》除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深情之外,细心品咂,还能品咂出股朴素的、含有泥土芳香的清新之气。而此也正恰恰是源自于刘克邦对语言艺术的执著追求,“有雄伟壮观的城门,纵横交错的衢巷,古色古香的民居,厚重深邃的庙宇,飞檐翘脊的亭阁,热闹精彩的戏目,琳琅满目的商品”刘克邦的语言不娇柔、不造作,于朴实、平淡中创造出一种韵致;并且句式的运用合理而巧妙,“九龙溪乐不思返,长流不断,与峡谷里的万物生灵休戚与共,亲密无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孕育和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在这里生生不息繁衍生存的苗家百姓,已成为德夯人唇齿相依生死不离的生命之水、幸福之源”。这样整句与散句结合使用、长句与短句相映成趣,读来既简明晓畅、灵动活泼,又内涵丰富、气势如虹,给人以错落有致的审美享受。

  刘克邦巧妙地将自身的平和本分而又豁达的性情与坦诚正直、勇于奋进的精神结合在一起,并情真意切地融入到《风景,就在眼前》中,并通过质朴的文字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真性情既是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更是当下社会环境中的缺失,刘克邦用他的文字为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涤尽污浊、洗去烦忧、荡掉浮躁,让人心袒露本真,还原其晶莹剔透,打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


在风景中感受生命的美丽

9967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