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辉映中国年
“虎除瘟疫辞旧岁,兔送吉祥迎新春。”春节写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传统年俗,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憧。
临近春节,县书法家协会和书法爱好者,他们为了减少聚集,提前利用空余时间在家挥毫泼墨书写春联,用一幅幅红红的对联送走疫病,迎接新春。
手写春联不仅是对年俗文化的传承,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树立文化自信、营造吉祥春节氛围,弘扬向上向善新风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每逢春节来临之际,辰溪有关部门通过邀请书法家书写春联,为抗疫英雄和广大群众送去新春祝福,唤起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种活动让传统的散发着墨香的春联回归到人民的生活之中,增添了年味的乐趣。
腊月二十三“小年”时,我走进辰溪刘晓公园,看到好几位位书法家将写好的对联挂在背后的墙上,让群众挑选。对个别要写的,他们也挥笔尽力满足。这气氛让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从前。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物质很是匮乏,经济不怎么发达,只是勉强能填饱肚子,就算你再有钱也不是想买啥就能买得到的,不像现在到处是的超市,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比如那时的春联就很难在卖年货的商店或铺子买到。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年前总要在自家的堂屋里写春联,寨里的乡邻也爱凑热闹。其实父亲文化水平并不高,初中都没读毕业,毛笔字也只写得一般般的,可他就像爱酒的人咾那一口。看着父亲大笔一挥,洋洋洒洒的气势,我敬佩的不得了,我总想着有一天我也能像父亲一样大胆地挥笔,为村民服务。
一大早,就有人送来写对联的红纸。母亲会轻声喊我,我便以最快的速度起床、洗脸、吃饭。只见他们手里拿着红纸,言语间流露的尽是感激。每次父亲都是乐呵呵地应承下来,再问他们写几副,都是哪里贴的,大的几副小的几副,要不要横批。经过一番算计,开始裁剪红纸,润笔沾墨,不一会儿,一幅幅挥洒自如的对联就大功告成,看着乡亲们满心愉悦的样子,父亲脸上都会写满笑意,我也有一种被传染的感觉,欣欣然如我所写。
写春联其实挺累人,有时候从早到晚都没有空闲,水也顾不上喝一口,腰酸背痛还不能停歇。我常为父亲打下手,跟在他身后,帮着磨墨,递纸铺纸,拿剪刀,摁纸。写完再一张张放在空地上晾干收起来,乐此不疲,倒也自得其乐。有时正巧到了饭点,对联还没写好,或者是墨迹未干带不走,母亲就招呼他们一起吃饭。有好朋友调侃说:“你这样顾不上忙自家的活,还不计回报的付出,到底图什么?”父亲总会语重心长地说:“都邻里乡亲的,谁不求人呢,只要大家不嫌我写得丒,我也很高兴的,再说写春联一年也只这一次,也只耽搁这么久的!”寨人听后也会开心一笑,由衷地生出敬意。
更让我难忘是那个“小年夜”,我们一家老小围坐在火塘四周,话年俗,猜谜语。
父亲给我们出的题目为:1、欢天喜地贴对联,敲锣打鼓笑开颜(打一节日,谜底为:春节)。
2、春节前夜无比醉,通宵不眠来守岁(打一节日,谜底为:除夕)。
谁猜对了,父亲就指着炕上不多腊货中最吸引人的猪头对谁说:“这只耳朵属于你了”。获得奖励后,我们这些孩子很高兴,就像吃到了似的,心里充满了甜蜜。
深夜,漆黑一片。我们透过火光,静静地守望炕上属于自己的那些获奖物件,自会有一种兴奋和想吃的情绪产生。
就这样,父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根植于我年少的心灵,在被墨香熏染的年味里,耳濡目染中,那些优美喜庆、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春联就像一个个的灯塔,引领我走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家里,我也爱上了它们、爱上了古诗词、爱上了文字。
又是一年岁末时,每家每户都会在大扫除时,顺便换上新的春联,除了用吉祥的字词为新年寄予期望外,更希望能迎来好的运气。春联是为了庆祝新春佳节所作的对联,内容多为对新年的美好向往和祝福。手写春联,是笔尖上历久弥香的年味,是记忆深处红火的幸福。中国有大红大吉之说,所以用红纸写春联。这一道道艳红呈现吉祥凸现年味,凸现老祖宗留传千年的历史文化。
街上开始张灯结彩了,超市里各种年货都备齐了。这时候,放眼望去,大街上,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春联就会闯入人们的视线,那满地的中国红如燃烧的火焰映照着人们喜庆的脸庞。尽管如此,我却偏偏喜爱手写的春联,因为那墨香能书写求联人的心声,能刻画新时代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同时书法家们那遒劲有力的一撇一捺里,饱含着他们对中国文字的深深喜爱和对爱联求联的乡亲们浓浓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