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湖南省政府报告亮点多 “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进报告
红网长沙1月20日讯(记者 董雷)“十二五”期间,湖南的发展有哪些亮点?纵观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今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诸多关键词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绿色湖南”、“法治湖南”成为报告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关键词,此外“新型城镇体系”、“跨国并购”、“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要素保障”、“民生”、“网络民意”等等,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字眼。
而老百姓颇为关注的GDP增速问题,报告中也给出了明确目标,仍是稳扎稳打的10%以上。虽然增速不变,但总量却越级而上,到“十二五”末期,全省的GDP将达到2.5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快速增长的不仅是宏观上的GDP,非常给力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也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即让老百姓收入能够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老百姓腰包将更鼓了。
此外,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布局也成为报告一大重要内容,不仅仅是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这个龙头,报告对其他多个市州也做了具体要求。
“四个湖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按照“四个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绿色湖南和法治湖南)所展开,并分别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两型社会”、依法治省等基本战略相契合,占据了报告中的较大篇幅。
“四个湖南”也进入到湖南《“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总体要求:即高举科学发展旗帜,坚持走“四化两型”的路子,全力推进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绿色湖南和法治湖南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l.5万亿元以上(预计数),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3100元,分别是2005年的2.3倍、2.2倍,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4%和13.3%;财政总收入达到1862.9亿元,是2005年的2.5倍,五年年均增长20%;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821.1亿元,是2005年的3.8倍。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到2015年达到2.5万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7以内。
【关键词】创新型湖南: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具体而言,在发展新型工业化思路上,主要是提质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和企业家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
报告提出,湖南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7大产业为重点,选择有一定基础、具有比较优势、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和做大做强的领域,积极参与、先行发展。积极实施新兴产业集聚、优势企业培育、核心技术攻关、名牌产品创建、人才资源开发等5大基础工程,努力构建技术创新、投融资服务、共性技术服务等3大支撑平台。
同时壮大机械、有色等千亿产业,培育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华菱钢铁、有色控股等千亿企业,发展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等千亿产业集群,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大产业基地。坚持土地集约、生态环保、布局集中,引导产业向园区聚集,避免“镇镇设园、村村冒烟”。
【关键词】数字湖南:信息网络全面向农村延伸
在信息化发展道路方面,报告要求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同时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
将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新型通信网络向农村延伸,加大城乡宽带接入改造力度,实施“宽带村村通”工程,加快长株潭宽带无线城市建设。
推进重要信息通信枢纽和功能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自然灾害信息数据库湖南分库、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等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和扩大长株潭“三网融合”试点,逐步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等等。
同时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发展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加快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建设卫生和教育信息化系统,促进重要资源利用和重点领域管理的智能化转型。
【关键词】“两型社会”绿色湖南:启动实施重污染产业退出计划
不知不觉中,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驶入了第二阶段建设,绿色湖南的美景已经越来越清晰。未来湖南将以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和保护为突破口,探索建立“两型社会”建设制度框架、产业体系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促进机制。
为实现目标,“八大工程”应运而生。“两型”产业振兴、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全覆盖、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推进、城乡统筹示范、综合运输一体化、“三网融合”等,都将翻开建设绿色湖南的新篇章。
报告中提到,湖南将严格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启动实施重污染产业退出计划,同时完善以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绿色GDP考核评价为重点的发展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建立推进节能减排的价格及补偿机制,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试点。
在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方面,加快构建以洞庭湖和武陵——雪峰山脉、南岭山脉、幕阜——罗霄山脉,以及“四水”为主体,交通干线、河流绿色通道为脉络,城镇绿色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安全屏障。继续加大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力度,建设一批“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和“宜居村庄”。
【关键词】法治湖南:全面落实依法治省基本方略
作为“四个湖南”重要内容,法治湖南也是今后湖南努力打造的目标之一。
报告中要求,全面落实依法治省基本方略,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保证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和监督落到实处,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加强人权保障,发展人权事业。
同时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保障人民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未来,湖南将保持稳定的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推进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健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安全事件和各类自然灾害的预防预警体系,加强综合应急救援处置队伍建设,坚决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暴力犯罪。
【关键词】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除了上述“四个湖南”,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将湖南区域协调发展纳入进来,为全省协调发展描绘了愿景。
报告指出,将坚持统筹城乡、集约发展、以大带小、均衡布局,加快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中小城市为重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培育壮大环长株潭城市群,加快城际快速交通系统建设,促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向城乡一体、集约高效、和谐宜居的现代都市圈方向发展。
着力提升岳阳、常德、怀化、永州、郴州等省际边界经济重镇的地位,增强聚集要素资源的能力,支撑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重点地发展中小城市、城关镇和中心城镇,建设一批高品质、功能型、特色精品小城镇。
促进环长株潭、湘南、大湘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把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各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率先发展环长株潭地区,进一步增强长株潭的核心增长极作用,加强长株潭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和协作,引领和带动全省发展。鼓励湘南加快开放开发步伐,发挥毗邻粤港澳的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资源深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举全省之力实施湘西开发战略,全力推进新一轮开发,增强湘西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制定和实施扶贫开发规划,继续将湘西自治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加快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建设和发展,支持老、少、边、穷、库区发展。
【关键词】跨国并购:鼓励本土实力企业走出国门
在长沙街头,看到各种肤色的人走过,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未来,这种现象将在湖南各地不断蔓延。
报告中指出,提高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力争今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6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8亿美元,提高内资实际到位率。
湖南将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注重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提高引进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投产率。加强口岸大通关建设,加快电子口岸实体平台建设,提升湖南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功能。
对于本土有实力的企业,则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有选择、有重点地参与跨国并购、境外工程承包和国际劳务合作,开展能源资源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重点建立澳大利亚湖南铁矿石、刚果钴矿、赞比亚铜矿等资源基地。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密切湘台经贸往来。
【关键词】投资:一大批重点项目将启动
投资和消费,对于湖南这样一个并不依靠资源吃饭的大省而言,对经济社会的推动左右尤为重要,报告中也明确对这两架拉动经济的“马车”做了具体部署。
2010年湖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821.1亿元,是2005年的3.8倍,今后仍将持续扩大,重点将加强38大重大产业项目建设,24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
如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集聚创新、中核桃花江核电站建设、岳阳城陵矶综合枢纽前期工作、长沙黄花机场改扩建、长沙轨道交通1、2号线一期工程、沪昆客运专线湖南段建设等等。
报告同时要求,坚持重点项目重点抓,对纳入全省“十二五”重大项目库的项目,市州和部门要有专门班子负责。充分发挥工程监理、审计、监察等方面的作用,加强重大项目监管和稽查,确保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确保工程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关键词】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让居民收入跑赢经济增长
在投资广布的同时,湖南也将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促进消费稳定拉动经济增长,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
“GDP涨了,但工资没涨”,这样的抱怨在网络上屡见不鲜。而未来,湖南这一现象将有切实改观。
“十一五”期间,湖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6566元、5622元,五年年均分别实际增长8.4%、8.8%。报告提出,湖南将启动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此外,还将发展新兴消费业态,培育文化、信息等消费热点,扩大汽车和住房消费,拓展服务类消费。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培育和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争取试点“建材下乡”,加快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
【关键词】要素保障:增强支撑发展的能力
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稳定的资金、土地、能源、人才等要素支撑密不可分。
报告提出,未来湖南将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围绕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以上的目标,加强与中央、国家部委的联系衔接,争取更多项目进国家、部委和银行的“笼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有利于改善民生的领域。
实行差别化用地政策,加强土地调控,严格用途管制,提高用地门槛和利用强度,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盘活城镇存量土地,确保用地向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两型社会”和民生等领域倾斜。
在能源要素保障方面,争取今年全省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万千瓦,外省电力入湘260万千瓦。完善能源储备体系和输送通道,抓紧建设运煤通道,开工建设荆门一长沙高压交流和酒泉一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稳定省内煤炭产能,加大油气调入量。实施矿产资源保障工程,尽快启动部省联动找矿,加大以锰、铜、铅、锌、钨、锑、锡等急需矿种为重点的省内勘探找矿力度,提高资源精深加工和就地转化能力。
同时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重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加强人才服务工作,倡导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关键词】民生: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物价,这些再次成为报告中关系民生的重要话题,今年有了许多新的亮点。
特别在教育方面,湖南将启动实施教育强省规划纲要。制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抓紧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办好有区域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扶持建设一批义务教育合格学校。
报告还要求抓好全省第三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研究制定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制度。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基本养老金140元。加强住房保障,大规模推进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确保今年新增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41.6万套(户)。今年,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差分别提高到168元和65元;分散和集中供养农村五保对象年人均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1500元、3000元;孤儿基本生活费每人每月达到600元。
在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方面,报告要求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市场监管,抓紧构建稻谷、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和成本指数发布平台,严厉打击和惩处制假售假、恶意炒作、扰乱市场的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关键词】网络民意:连续两年进入政府工作报告
重视网络民意,今年毫不意外地再次进入了湖南政府工作报告以来。网络的发展,为汇集民意提供了更为广阔和便利的平台,已经成为影响决策的一支重要力量。
报告最后提出,要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须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能,积极推动政企、政资、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分开。
将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政府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逐步实现网上办公、网上服务和网上监督,重视网络民意,建设好各级政府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平台。
同时加强政府法制工作,保证人民群众合理的诉求、合法的利益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