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民生财政新高度——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财政发展成就报告
“党的十七大以来的5年,我省财政发展最快,民生得实惠最多,公共财政特色最为彰显。”在省政府新闻办10月16日举行的财政改革与民生财政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省财政厅厅长史耀斌用3个“最”字来概述我省财政发展成就。
培植财源,做大财政“蛋糕”
我省牢固树立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哺经济的理念,始终致力于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做大收入蛋糕,促进了财政经济的良性互动。2011年全省完成财政总收入2523.5亿元,同比增长34.3%,比2006年增加1629.7亿元,是2006年的2.8倍,年均增长23%;完成财政支出3520.8亿元,同比增长30.3%,比2006年增加2456.3亿元,是2006年的3.3倍,年均增长27%。财政收入过5亿元的县市由2006年的17个增加到2011年的75个。
谋发展促增收,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支持办成了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大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富民强省的目标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突出民生,切好财政“蛋糕”
5年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一直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民生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全省直接用于民生的支出达2301.2亿元,同比增长32.5%,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65.4%。其中,教育支出540.8亿元,同比增长34.2%;医疗卫生支出256.8亿元,同比增长42.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84.4亿元,同比增长22.2%;住房保障支出126.7亿元,增长55.1%。
民生保障的标准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继续提高: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省在2005年至2011年连续7年调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基础上,今年又按月人均增加180元标准调整增加基本养老金,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约1500元,是2006年的2.2倍。切实帮助市县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保障水平:我省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水平到今年8月份实际达到250元,比2006年增加166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水平实际达到104元,比2007年增加81元。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各级财政对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水平从2009年的80元/人,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水平由2009年的15元/人,提高到2011年的25元/人。建立了物价上涨与低收入群体价格临时补贴联动制度, 确保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民生保障的范围不断延伸。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城居保”)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今年全省实现了新农保和城居保全覆盖,已有2727万人登记参保,798万城镇和农村老年人享受了基础养老金。投入7.7亿元,启动实施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重大工程,支持了2634所幼儿园的建设与发展,加快破解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2011年正式启动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范围由2010年的5个试点县市区扩大到10个。
民生保障的机制不断健全。建立了孤儿基本生活费保障制度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障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就业机制,省财政5年安排就业补助资金156.3亿元,全面落实了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累计安排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普通高中国家奖助学金69.8亿元,其中2011年投入18亿元,约95万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2007年至2011年,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安排支出192.3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2619.7万平方米,解决了462093户居民的住房困难。
统筹城乡,建设公共财政
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我省不断加大对基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巩固了基层政权。2011年,省对市县的各类转移支付达1519.4亿元,比2006年增加1090.4亿元,是2006年的3.5倍,年均增长28.8%。
重视三农问题,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落实农业生产补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农村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至2011年,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达1295.5亿元,年均增长33%,其中2011年支出394.3亿元,同比增长22.2%,是2006年的4.8倍。
重基层惠三农,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即使是偏远山区、贫困地区,都能沐浴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比如:我省启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共投入11.9亿元,帮助3826所薄弱学校配置仪器设备、实施扩容改造;农村危房改造试点扩大到所有县市区,2011年中央和省财政共投入8.3亿元,改造危房11.4万户;各级财政累计安排农村电影放映专项资金4.2亿元,放映电影240万场次,安排农家书屋建设资金6.9亿元,建成农家书屋23818个,安排乡镇文化站省级配套资金1.2亿元,安排农村文化以奖代补资金86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