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农发项目惠及涟源10万农户

湖南省财政厅 czt.hunan.gov.cn 时间:2012年12月21日 15:18 【字体:

  本报12月20日讯(记者 张尚武 通讯员 林才雄 吴学飞 彭娟)如果农民不种田,渠道修得再好又有何用?破解这一难题,涟源市农开办借鉴世行经验,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吸引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回流农业。今天,省、市、县三级农开办的相关负责人在涟源市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涟源模式”。

  2005年,我省农业综合开发首次利用世行贷款,涟源肉牛胚胎分割移植科技项目获扶持。从立项到实施,世行管理不仅注重科技含量,而且要求多数农民参与,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项目建成后,涟源市充分借鉴世行经验,创新项目管理机制,让一家一户的农民直接受益。

  在湄江灌区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区,20多公里灌渠整修一新,1.1万亩高标准农田旱涝无忧。据介绍,项目区以村组为单位,推进土地流转。龙塘镇种粮大户刘自文按每亩500元标准,从一家一户农民手中流转高标准农田400亩,种植“玉针香”、“玉柱香”等高档优质稻,产出的香米每公斤售价30元,依然供不应求。在种粮大户的带动下,龙塘项目区今年推广双季优质稻1万亩,打造“湘中粮仓”。

  为了提高效益,涟源市整合农发项目,把土地治理、产业化、科技推广等三类项目“捆绑”挂钩。在龙塘、七星街、六亩塘等土地治理项目区,配套扶持金鹏、盛达等种粮合作社和大河边蔬菜合作社、桃子金银花合作社,还安排科技推广项目经费,按“公司(专业协会)+农户”的世行项目运行机制,项目区农民人均直接增收220元。

  近3年,涟源市农开办通过产业化、贷款贴息和科技项目的资金,共投入1200多万元,吸引社会资金3亿多元,扶持湘中黑牛、黑山羊和良种猪繁育,推广“猪(牛羊)—沼—稻(果菜)”循环农业模式;扶持金银花、油茶、突尼斯软籽石榴、特色蔬菜等经作产业,基地面积突破2万亩。

  “粮食与经作,种植与养殖迈向良性循环。”市农开办主任李正祥介绍,目前,全市20多个基地村的农民纷纷加入合作社,种田稳粮,发展经济作物增收,许多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回流农业,项目区10万农户显著增收,入社农户年均纯收入接近5万元。


湖南日报:农发项目惠及涟源10万农户

804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