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山水共治看潇湘——湖南财政统筹推进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域山水工程纪实
无论是范仲淹笔下“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浩淼洞庭,还是毛泽东笔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壮丽湘江——诗词间展现的潇湘之美都令人无比神往。
然而,从笔墨回归现实,千百年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发展方式,在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后遗症”。守护一方青山绿水,不负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是新时代赋予三湘人民的责任使命。
近年来,湖南财政深入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开展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统筹各级资金约150亿元进行生态系统治理,探索产业转型之路,绘就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壮美画卷。
治灰成绿
天高云淡,惠风和畅,坐落于湘江腹地的锡矿山处处绿意盎然。一路乘车蜿蜒而上,眼前的景象让曾在矿山工作过多年的孙珍生老人感到不可思议:“以前山上遍地砂石,光秃秃的,空气中满是废弃矿渣散发出的刺鼻味道。想不到现在种了这么多花花草草,真应该早点回来看看!”
岁至期颐的孙珍生是和这座锡矿山“一起成长的”。以锑储量丰富闻名的锡矿山拥有百余年开采历史,建国以来累计产锑200余万吨,贡献利税60余亿元,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资源的过度开发也让这座山“伤痕累累”:山体植被荒芜、地表石漠化,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局部地区地表和地下水中砷锑浓度超过国家标准几十倍。
“过去我们有句玩笑话:一只白色的鸟飞过锡矿山,都能变成黑色的。”孙珍生回忆道。
“靠山吃山”不可持续,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在实施多轮矿产资源整顿的基础上,2020年3月,总投资超3亿元的冷水江锑煤矿区山水工程试点拉开帷幕。清淤河道、植树造林、修复耕地、防治灾害……一系列措施为满目疮痍的锡矿山披上了绿色“新装”。
一块块岩石纵横排列在山野之间,远远望去,如同一匹匹白马驰骋于广阔草原——来到锡矿山标志性景点“万马奔腾”石林,人们不由得感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
然而数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饱受污染的不毛之地。
“在锡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中,我们秉承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景则景的理念,摸清项目区域自然要素进行规划设计,以期用最合理的方式去实施工程,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冷水江市自然资源局干部李卫兵指着耸立的石林,向记者介绍景观构造中的巧思:“就像这片区域,山体石漠化严重,但本身也有着独特的岩溶地貌。因此,我们开展了大范围的坡面清理,让岩石充分出露地表,并在周边遍植青草,打造出了石林绿植共生的景观。”
点面结合、标本兼治,曾经“病入膏肓”的锡矿山日渐恢复生机。据了解,通过山水工程试点,锡矿山共计修复林地2800余亩,年新增碳汇量约6万余吨。流经锡矿山汇入资江的青丰河、涟溪河锑浓度值在2017年基础上分别削减50%、30%,为湘江流域水环境改善与生态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山水相连、河湖相通。视线转向被称作“洞庭之心”的大通湖,在山水工程的有力支持下,这里的生态底色也实现了由灰转绿。
荷香阵阵、芦苇依依,行走在大通湖畔,沿岸湿地集中连片,随处可见水生植物迎风摇曳的身姿。从高空俯瞰,波光粼粼的大通湖仿佛戴上了一串翠绿的项链。
“这些花草不仅赏心悦目,作用也很大呢!”大通湖区自然资源局局长胡华告诉记者,受到渔业生产中围网养殖、过度投肥等影响,大通湖水质一度迅速恶化。为了提升湖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当地投资1亿元实施生态绿环建设项目,借由湿地水生植物对入湖沟渠尾水进行净化,预计将有效解决周边近2万亩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大通湖水系四通八达,污染负荷强度大,全面治理耗资不菲。胡华介绍,近年来,当地巧借社会资本之力,投资3.7亿元配套实施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PPP建设项目,通过实施各镇污水处理厂提质改造工程,以及中心城区和镇规划建成区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工程,将处理厂出水水质提升至一级A标准,确保“清水入湖”。
环湖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组合拳”措施下,大通湖水质整体从劣V类转变为IV类,总磷浓度从2016年的0.27毫克/升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0.068毫克/升;沿湖植被带超65%得到修复,湖内水生植物达17种。
“山水工程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解决生态问题,实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助推湘江流域与洞庭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数据显示,2022年,湖南地表水147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6%,长江干流湖南段和湘资沅澧干流断面已连续3年全部达到Ⅱ类水质;洞庭湖总磷浓度下降至0.06毫克/升,比2015年下降46.4%,其中西洞庭湖水质连续2年达到Ⅲ类,南洞庭湖水质突破性达到Ⅲ类。
点绿生金
将生态环境无条件保护好是基本要求,综合利用好是更高要求。在湖南,山水工程便是一枚加速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点金石”。
张建清家住大通湖边的沙堡洲村,近年来,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他在承包的鱼塘里种上了水草,还养起了螃蟹。“以往养鱼需要大量投饵,污染环境不说,每亩也就挣个3000元左右。刚开始改种水草时内心有顾虑,听说政府承诺按照高于市场价的5%-10%全部包销,就决定试一试。现在,我养草养蟹每亩年收入超过万元,产品销路也更广阔了。”张建清说。
最常见不过的水草,能发挥怎样的作用?“湖区广泛种植的轮叶黑藻、苦草等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吸收大湖底泥与大湖水体中的氮磷有机物,让湖水变得清澈,同时也是各种虾蟹的饵料。大通湖出产的大闸蟹之所以品质上乘、远销海外,就是得益于水草种植带来的充足养分与良好水质。”胡华告诉记者。
水草不仅为河湖增绿,还能带来“真金白银”,离不开配套设施的优化完善。自山水工程实施以来,大通湖区投资1.62亿元实施大通湖湖体及湖泊缓冲带水生态修复项目,将临湖精养鱼塘改造为农田型湖泊缓冲带,新建入湖沟渠生态拦截工程1300亩,完成地方配套建设水生植物种苗基地1000亩,推动水草种植条件与种质资源全面升级。
走进大通湖区水生植物产业示范园,多姿多彩的花草吸引众多游人驻足。“公司培育的水生植物不但能满足大湖养水需要,还销往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去年实现产值1118.5万元,今年利润有望达到200万—300万元。产业园建成后,预计可以解决周边数百名群众的就业。”大通湖区生态公司总经理康朝辉告诉记者,近年来“水草+”产业效益愈发可观,带动大通湖走出了一条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赢”的转型新路。
如果说生态环境之“绿”是失而复得,那么革命文化之“红”则是镌刻在潇湘山水间的不朽基因。
沿着草木繁茂的羊牯岭游步道拾阶而上,追随红军长征的足迹;探访忆苦窿老矿洞,体验旧时矿工生存之艰辛;游览煌斑岩、仙人瀑等特色景观,感受地质运动带来的沧桑巨变——来到锡矿山,不仅能领略自然美景,更能得到“沉浸式”的精神洗礼。
冷水江市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曾国良曾经奋战在锡矿山山水工程一线。项目主体竣工后,为慕名而来的人们做向导,成了他工作之余的一大乐趣。
“让锡矿山充分焕发生命力,外在的植树复绿只是基础,挖掘出独特的文化内涵更为重要。”谈起锡矿山的治理历程,曾国良滔滔不绝,“在山水工程实施中,我们注重因地制宜,修复生态的同时,对工矿遗址、地质遗迹进行保护开发,并结合红色文化开拓科普观光、研学旅游。”
把生态做成产业,受益最大的当属锡矿山的百姓。除了做矿工,如今他们有了更加多元的就业增收渠道。“废弃的矿山整治后被村民流转承包,种植了金银花、黄桃等经济作物,有的村民还开起了农家乐。这几年,返乡生活的锡矿山人越来越多了。”锡矿山七星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曾文平说。
添金焕彩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是一项多层次、立体化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湖南财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强有力的资金投入与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青山绿水画卷增色添彩。
“山水工程投资规模较大,面对疫情影响下基层财政压力增大的现实困境,必须在资金统筹上想办法。”湖南省财政厅资环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保障工程顺利推进,省财政统筹多方资金来源,通过构建“1+N”的渠道布局,有效形成资金支持合力。
专项资金方面,省财政在两批工程实施方案中确定149.66亿元的投资总规模,并从专项资金中切块安排省级配套资金26.88亿元。向上,争取到中央专项资金40亿元,有效缓解地方资金压力;向下,科学制定绩效评价体系,激发各地积极性,带动市县自主筹措配套资金77.2亿元。
同时,加大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农业、水利、住建等多个领域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指导市、县政府整合使用现有生态保护修复、水土保持、造林绿化、农田建设、污染防治等各类专项资金,按照“职责不变、渠道不乱、资金整合、打捆使用”的原则,优先支持山水工程项目。充分发挥省级财政资金撬动效应,创新投入渠道和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5.58亿元参与项目建设。
有了资金投入,确保“花钱见效”更为关键。据介绍,在山水工程项目实行“省级协调、市为主体、县抓落实”的三级管理模式基础上,2022年,湖南省财政创新资金监管模式,出台山水工程项目资金全过程监管方案,成立省级财政专项小组,全面统筹项目资金全过程监管。立足突破“事前监管”缺失、“事中监管”滞后的瓶颈,将监管向前嵌入到招标前的项目预算评审环节,通过常态化调度和现场核查等方式,强化对资金到位、财政投资评审、预算执行等关键环节的管控与预警,确保资金安全规范使用,加快预算执行。
为加强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监控,湖南省级财政特别从山水工程自然资源专项资金中切块安排2700万元,部署实施“天—空—地—网”综合监测监管项目,充分利用遥感、测绘、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明确项目位置、规模、类型、进展与绩效等内容,实现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绩效管理一网全智控,对项目区域开展常态化监测和动态监测。一旦发现项目区域问题,便及时督促项目单位规范管理,加快执行进度,确保整改到位。
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各地开展山水工程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效。在此基础上,做好工程“后半篇文章”,让生态修复既见实效、更见长效,也是湖南财政着力考虑的问题。
“下一步,湖南财政将聚焦山水工程高质量实施,探索构建项目验收后的长效运行机制,建立山水项目后续资金分配与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亮点工程打造情况挂钩的资金安排方式,鼓励地方政府着力打造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组织实施模式优、人民群众满意度高的样板工程。”上述负责人表示,将用实际行动,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助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财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