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湖南:“三个高地”涌新潮 中部崛起谱新篇
2024年全国两会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地方考察来到湖南,走进位于湘江新区的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了解当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情况。作为2021年湖南省引进的最大外资投资项目,巴斯夫杉杉正是湖南“三个高地”建设成果的生动注解。
继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首次为湖南擘画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的美好蓝图,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上持续用力,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近年来,我们牢记嘱托,咬定目标,统筹财政资源,强化政策集成,凝心聚力支持打造‘三个高地’,为推动湖南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提供坚实保障。”湖南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守好“国家命脉”先进制造业高地加速崛起制造业是“国家命脉”。
2024年10月31日,一台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在湖南长沙下线,将应用于目前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施工。这是我国迄今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标志着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产业化取得新突破。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等企业为龙头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是湖南制造业“硬实力”的代表。
作为制造业大省,湖南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引导各种要素资源加速向制造业有效集聚。2022年,省财政厅牵头制定《湖南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若干财政支持政策》,聚焦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4×4”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积极统筹各类财政资金,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重大产业项目、重点产业链、重要创新产品投入力度,支持加快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全力以赴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提升新增长点竞争力。2024年,统筹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资金3.9亿元,支持“十大产业项目”、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撬动企业投资353亿元,助力产业提质升级,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统筹国省资金约42亿元,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先进计算和音视频“双十条”、沿江化工企业搬迁等专项政策。积极开展重点产业倍增行动,推动出台氢能产业、磁浮交通产业等产业支持政策。投入国省资金4.5亿元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已累计培育15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72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543个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提升财金联动共振力。推动出台《湖南省工业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融资补贴实施办法》,对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按贷款本金的1%给予贴息,形成央地协同、财金联动、目标集成的政策合力,共新增工业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贷款152亿元。推动产业支持方式变革,计划用三年左右,增加省级财政出资,协同联动省属国企,带动市县加大投入,引导撬动社会资本,聚力形成千亿级规模的湖南省金芙蓉投资基金。先行设立金芙蓉产业引导和科技创新两只母基金,引导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湖南子基金、数字产业子基金、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湖南,加快设立新能源、空天海洋、大健康等产业子基金,有序推进设立马栏山文化子基金,全力支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提升产业协同发展合作力。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携手编制实施“1个总体规划+20个产业规划+9个专项规划”的制造业规划体系、四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和“一图四库一清单”。围绕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中小航空发动机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集群优质企业。构建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紧密协作的产业协同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加快产业链优化升级和质量品牌建设。建立长株潭产业协同发展服务平台,整合各类资源为长株潭园区提供统一服务。创新跨区域园区合作模式,探索实施园区GDP、工业产值、增值税等按比例分成的利益共享机制,解决企业落户难、投入资金大、园区指标共享、产业配套跟进等难题。
得益于财政“真金白银”的有力支持和“真刀真枪”的实干巧干,2024年1-11月,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比1-10月快0.2个百分点,累计增速连续5个月稳定在7%以上,其中11月份增长7.7%。培育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特高压输变电装备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前列。
数字时代奔涌而来,推动千行百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是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关键之举。湖南深入实施“智赋万企”行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让千行百业“数字化”武装,让万企千态“智能化”前行。走进三一(韶山)风电叶片工厂,一台平板电脑即可实时监控工厂所有运行情况。从温度、湿度,到螺栓力矩控制、叶片打磨平整系数等方面,一项项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指标实时更新滚动,实现对生产全流程的在线监控和精益化管理。这是全球首座风电行业“灯塔工厂”,代表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激活“第一动力”科技创新高地打造“新引擎”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
国内首家离子注入机自研量产企业在长沙诞生,国内首台18.3米钢管全长扩径机组在湘潭下线;超级杂交水稻不断刷新“中国产量”,“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频频展现“中国算力”,超高速轨道列车“贴地飞行”……近年来,“科技湘军”不断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以“三超”、“三深”为代表的湖南科创成果领跑世界。
科技创新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但研发周期长、技术迭代快、风险指数高等特点,决定了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国家“钱袋子”的支持。锚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这一目标,湖南财政不断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2024年全省科技支出318亿元。
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企业是核心主体。抓住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机遇,积极主动承接央企总部,提供系列支持保障措施。鼓励通过飞地经济等方式深化与省外企业合作,加强优势资源互补。对省外优势特色企业总部、核心子公司、重要平台落户湖南,按“一事一议”方式给予大力支持。强化企业在省级重大技术攻关与关键产品攻关的主体作用,每年梳理制定湖南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并发布湖南省先进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关键产品攻关目录,实行“揭榜挂帅”。省财政在企业先行投入基础上,按不超过企业实际项目研发投入的10%予以补助。实施企业研发财政分类奖补政策,2022年以来,省财政累计安排企业研发奖补资金19亿元,引导5426家企业增加研发经费220.9亿元。
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才是关键变量。省财政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予以重点支持,着力建设一流创新人才重要汇集地,打造战略人才湘军。以“芙蓉计划”为总揽,深入实施“三尖”(顶尖、拔尖、荷尖)创新人才工程,基本形成了院士大师级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梯队体系。2024年,省财政安排“三尖”创新人才工程项目资金1.57亿元。目前,拥有在湘“两院”院士43名,湘籍“两院”院士128名;国家级高层次科技人才突破1000人,省级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超5000名。
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平台是重要载体。全力推动“4+4科创工程”(即“四大实验室”和“四个重大科学装置”)建设,旨在打造有湖南特色的战略科技力量。通过统筹新增预算、土地处置收益、专项资金,以及社会资本投入等为“4+4科创工程”提供资金保障,已累计安排建设资金超43亿元。在财政源头活水的培育下,湖南“4+4科创工程”枝繁叶茂、长势喜人。岳麓山实验室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首批科研人员入驻;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4个节点实验室加快建设;湘江实验室注册“湘江智算(湖南)”平台公司,迈出产业化步伐;芙蓉实验室总部核心区4万平方米科研场地升级改造有序推进;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完成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湖南省算力调度和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竣工验收并开展动力学试验;力能试验装置完成一期升级建设,全面开展检测认证服务;航空发动机冰风洞装置完成一期建设调试。
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科技成果转化是落脚点。2024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明确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加大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核力度;建立实施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形成发明专利的声明制度,促进财政资助科研项目的高价值专利产出和实施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旨在打通由“研”到“产”的快速通道。2024年,省财政安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及服务体系建设资金1.02亿元。2023年,湖南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近40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占GDP比重进位至全国第6位;登记数突破5万项,同比增长27%。用好“万能钥匙”改革开放高地拥抱世界改革开放是“万能钥匙”。
2024年12月26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一列满载着岳阳林纸集团生产的成品纸专列,从怀化国际陆港出发,沿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南下至广西钦州港再出口沙特达曼。随着这趟班列的顺利离站,标志着怀化国际陆港货运班列2024年成功发运突破1000列。
2024年,湖南三条铁路国际贸易通道运输均超过千列。其中,中欧班列(长沙)连续第4年保持千列规模,湘粤非铁海联运班列、怀化货运班列分别首次突破千列,三条铁路国际贸易通道分别对接且完整契合“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度支持湖南企业融入“一带一路”。
敞开大门天地宽。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全面融入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高标准建设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着力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
推进五大国际贸易通道建设。2024年,省级财政安排资金4.9亿元,着力推动中欧班列、湘粤非铁海联运、怀化东盟货运、国际航空客货运和江海联运五大通道为主的国际物流通道体系建设。“东南西北”加上“天上飞的”,五大国际贸易通道“攥指成拳”、合力致远,带动湖南外贸不断提质增效。
提升自贸试验区能级。2020年以来,省财政累计安排自贸试验区专项债券238.9亿元,支持区域内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出台自贸试验区支持政策,累计投入近6亿元,重点支持自贸区补强先进制造业链条、与海南自贸港合作、中非经贸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
激发外贸增长动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2024年,省财政统筹中央和省级资金5.7亿元,财金联动稳外贸:为有出口订单的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无抵押融资服务;对小微企业通过“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予以保费全额支持;省财政设立5000万元的汇率避险产品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积极鼓励小微外贸企业购买汇率避险产品防范汇率波动风险;推动组建湖南国贸集团,填补了湖南省没有省级国贸平台的空白……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新三样”产品——光伏、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等优势产业出口实现2位数以上增长,目前湖南的外贸“朋友圈”已覆盖235个国家和地区。
乘着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强劲东风,2024年1月,湖南省《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揭开新的篇章。近年来,省财政统筹安排4亿余元支持中非经贸合作,高水平办好中非经贸博览会。自2019年中非经贸博览会落户湖南以来,湖南已经成为全国对非经贸活动最活跃的省份之一,湖南对非进出口贸易规模连续5年位列全国第8位、中西部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