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湖南财政“五个坚持”过好紧日子
近年来,湖南省财政厅坚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握“五个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切实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推动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长期化、常态化。
坚持健全机制 树牢过紧日子思想
一是顶层设计开局起势。提请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的通知》,提出4个方面15条措施,进一步拓展过紧日子内涵外延,明确要求从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过紧日子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
二是配套制度同频共振。推进省级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印发《省级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构建以基本支出标准、项目支出标准、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标准、资产管理标准为主体的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全面规范公务支出制度,及时修订公务用餐、会议、评审、政府采购等经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差旅费、培训费等支出标准,严禁超范围、超标准配置资产,严控政府性楼堂馆所建设,习惯过紧日子一揽子举措更严更实。
三是绩效评价督促规范。建立集事前评估、事中监测、事后评价为一体、覆盖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将落实过紧日子情况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扣减省直部门预算资金4700万元、清理收回省级专项资金近2亿元。
坚持深化改革 集中财力服务大局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作为全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头号工程”,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指导意见》,省政府督查室、省委改革办和省财政厅联合组成工作组,下沉地方开展联点指导调研,全省“上下一盘棋”着力推动改革。
二是推进资金统筹。全面清理评估省级支出政策项目,累计收回非重点非刚性支出167亿元,全部统筹用于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省级财政专项由42项整合为6大类33项,专项数量进一步压减21%,集中财力服务大局。省级财力用于“三个高地”建设资金规模增长71%,用于重点民生实事资金规模增长17.6%。
三是实施五大攻坚行动。选择高等教育、科技、产业、信息化、资产管理五大领域开展改革攻坚,盘活高校存量资金资产,构建科技和信息化项目资金统筹管理新机制,构建产业领域适应公平竞争要求的支持政策新体系,构建资产与预算管理联动新制度。
坚持从严从简 着力压降非必要非刚性支出
一是压减行政运行开支。对标对表《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切实压缩办公经费、会议培训等行政运行开支,因公出国管理实行计划与预算双控,公务用车管理坚持“以编控车”,公务接待管理实行全覆盖监督检查和双向同查,“三公”经费继续只减不增,2019年以来省直部门一般性支出预算下降31%。
二是规范节庆论坛展会活动。对节庆论坛展会实行清单管理和归口审批,未列入清单、未经审批的活动一律不得举办,财政一律不得安排经费。周期举办的节庆论坛展会活动财政补助不得超过上一届,适合市场化举办的最多给予5届培育期补助。
三是强化项目经费管控。全面实施重大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来源提级审核制度,防止因资金不足导致“半拉子工程”。2023年以来全省压减、暂缓超出财力项目投资超千亿元。规范民生政策出台,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财政困难市县不得随意提标扩面实施民生政策,避免过高承诺。严格落实信息化项目审批程序,未纳入计划的原则上不得立项,未立项的不得安排建设经费。出台省本级预算评审管理实施细则,推动财政投资评审转型升级,2025年省级部门预算项目审减率达11.3%。
坚持提质增效 统筹盘活资金资产
一是账户全面起底。对全省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进行摸底核查,违规账户一律撤销,保留账户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监管,隐匿资金显形归位。
二是资金全面清查。在中央规定基础上进一步从严要求,全面清收省直部门基本支出结余、“三公”经费结余和结转一年以上的项目资金,2019年以来累计盘活各类财政存量资金374亿元,沉淀资金唤醒激活。
三是资产全面规范。在全省范围开展国有“三资”清查处置与管理改革,覆盖2.7万家行政事业单位、3945家国企、139家园区,2024年全年盘活收入超1100亿元,沉睡资产变“增收活水”。
坚持公开透明 切实强化监督问责
一是推进预算公开。将公开范围由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延伸至部门所属单位预决算,建立统一公开平台,细化公开内容,随同预决算同步公开“三公”、会议、培训等行政经费开支,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在财政部预决算公开排行中,湖南省连续4年居全国前四。
二是强化财审联动。充分发挥财政、审计部门各自优势,在全国创新建立财审联动机制,协同打造任务共商、信息共享、成果共用、整改共促的管理闭环。对照审计反映的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10类突出问题,分类形成问题清单,相应采取完善制度、改进政策、调整预算等方式,抓紧推动问题整改。充分运用财审联动成果,清理收回违规低效资金近40亿元。
三是加强财会监督。出台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实施方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财会监督格局,聚焦“三公”经费管理、政府采购、惠农补贴、民生资金等领域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整治财经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过紧日子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