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新农村建设亮点频现
9月4日,记者从市委农村工作部获悉,上半年,我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78.1亿元,增长6.7%,高于去年同期两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13元,同比增加191元,增长8.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建设成效显著
今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建设年”活动,坚持把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放在首位,农业产业建设规模不断扩张,特色更加鲜明。
粮食播面、油菜产量大幅增加,棉花、柑橘生产保持平稳,生猪、家禽、水产品都有较大增长。专业化防治、标准化生产、零排放养殖成为今年传统产业发展的突出亮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邦达模式”广泛推行,全市专业化防治面积达300万亩;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仅石门县就整合支农资金建设柑橘标准化示范区6万多亩;全市启动生猪“零排放”养殖示范基地50个。
新造和低改油茶近7万亩,创建了鼎城唐家铺、桃源峰火熔等油茶低改示范基地;烟叶产量突破16万担,临澧县文家乡五道现代烟草农业基地专业化生产标准高;葡萄、食用菌、蔬菜等高效产业不断扩大,澧县张公庙示范片村村有高效产业示范园,安乡县三岔河示范片建成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园。
到7月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近30亿元,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澧县万兴禽业、临澧梅林果业等龙头企业规模扩张快,带动能力强。石门盛节节高食品橘片罐头和蔬菜罐头产能突破3万吨,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果蔬食品加工企业;武陵区富民桥食品年加工蔬菜2万多吨,产品远销全国12个省市。
镇村同治精彩纷呈
各镇村同治示范片突出了道路硬化、饮水安全、庭园绿化、“三改”配套、社保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桃源茶庵铺示范片风景优美、村道通达、村容整洁。石门皂市示范片的移民小区家家有花草树木、有硬化晒场、有整洁环境。汉寿南湖示范片宜居小区水泥路、自来水、数字电视入户率达百分之百。
各示范片把产业建设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用特色产业充实内涵、用乡村旅游彰显亮点,增强了示范片的发展后劲。桃源县张扬茶文化特色,休闲旅游渐入佳境,上高坪生态农业休闲园、腾琼休闲茶庄等茶产业快速升级;武陵区以美丽乡村项目为牵引,着力建设环城休闲观光旅游带;津市灵泉示范片整片规划、整合项目、整体推进乡村旅游气势大,锦绣兰苑休闲农庄、神九堰土家民俗风情园等项目来势好。
上半年“中央级媒体走进常德新农村活动”集中推介常德经验,省委、省政府内刊进行了经验转载,在全省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
普惠工程整体推进
我市新农村建设按照近期“五通”、长远“十有”目标,民生工程建设惠及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
今年以来,基础设施改善加快,全市新建通村水泥路1179公里、通乡水泥路78公里,占年度计划的78%。新解决2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占全年任务的80%。新建户用沼气池1.47万口,其中大中型沼气池23处,完成了74%的年度任务。新建和改建村级卫生室800个,全面完成年度计划。新建和改建乡镇敬老院22所、村级“五保之家”18所,占年度计划的80%。新建垃圾围1701个,新增垃圾集中处理的行政村160个。
全市环境治理成效明显,禁投范围从去年的38座大中型水库扩大到219座小Ⅰ型水库,修改和解除合同127份,制作水源保护警示牌199块。大力开展规范和压减珍珠养殖工作,压减6万亩的年度任务已完成70%,农村水质正逐步得到好转。
全市新启动扶贫点61个,市本级扶贫专项资金增加到500万元,市县对300个贫困村实行共同扶持,市里重点抓好100个,目前桃源会人溪村、临澧白洋村等贫困村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全市751户无房户渔民得到全部安置,渔民转产就业、子女入学、低保救助、合作医疗等问题基本解决,渔民解困工作得到省委书记张春贤的充分肯定。
农村改革进展顺利
农村土地流转不断规范。全市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110.6万份,占应签合同的87.1%;已换发、核发、补发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03.4万本,占应发权证的81.5%。全面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库建设,在每个区县(市)选择1个乡镇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51.8万亩,占农村承包耕地总面积的8.1%。
目前,林权制度改革加速推进。全市9个县区、139个乡镇、50%的行政村出台了林改方案,完成外业勘界确权面积585.8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52.4%,完成林权登记432万亩,林权证发证面积232万亩。
近年来,农业生产经营开始由分散型走向合作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依法登记的合作社达到212家,今年新增63家,超年度任务13家,拥有成员18500多个,带动农户26.5万户。涌现出鼎城区穗丰优质稻、石门县二都柑橘、武陵区金叶家禽养殖、安乡县湘北蔬菜种植等规模较大、运作规范、增收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此外,水管体制、畜医体制、化解普九债务等改革进展顺利,农民负担监管得到加强。
(来源:常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