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财政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加快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省桃源县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谢旭人部长提出的“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和“管理一体化、业务一体化、技术一体化”总体要求,积极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使信息技术在财政精细化管理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该县“金财工程”已初具规模,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备。财政信息化,“硬件”是基础。到目前为止,该县县乡两级已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金财工程的基础建设。新建了一层附楼作为中心机房,建筑面积近200平方米,按照省定标准对主机房地面全部铺设了防静电地板,安装了温度、湿度、烟雾、防盗、防雷等环境监控系统和不间断UPS电源系统,进行了机房布局改造、配电系统改造、内外网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系统等系统建设,配置终端服务器13台、电脑135台,给县局机关28个股室(单位)、乡镇40个财政所都配齐了电脑,添置了配套使用的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空调等办公设备。中心机房和服务器采用电信宽带,将局内用户和40个乡镇财政所、100多个县直单位整合为一个广域网,省-市-县-乡财政骨干网基本贯通,初步形成了纵横联结的财政网络“高速公路”。
硬件装备充足,使应用系统建设的步伐也迈得更快了。2005年2月,该县本级财政供养人员信息系统正式启用;同年3月,乡镇财税信息管理系统正式启用;2006年7月,部门预算编审系统启用;2006年8月,非税收入征管信息系统正式运行;2006年10月,政府采购系统启用;2006年12月,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正式运行;2007年5月,国库集中支付与部门单位财务报表一体化系统正式启用。2008年该局再次投入资金40万元,整合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工资统发、非税征管、乡镇财政管理、政府采购等系统资源,并对分散的各个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完善了已有的网络功能,实现各个系统和财政内部业务股室之间的互联互通。
2009年7月1日,“桃源财政信息网”正式开通, 进一步推进了该县财政政务公开工作,为加强财政宣传,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沟通财政部门与社会各界联系,建立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内部环境提供了互动平台。8月1日,桃源财政电子政务办公平台正式运行。10月1日,乡镇2M电路升级和县乡内外网分离工作全部完成,改造后,县乡实现了光纤到桌面,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对局机关和乡镇的180台办公电脑安装了隔离卡,实现了内外网的物理隔离,原来在外网运行的业务系统全部移到内网运行,确保了该县“金财”系统的安全。开通了腾讯通、内部邮件系统等网络交流工具,方便了局机关、县直单位和乡镇财政所之间的信息交流。
今年三月,该县又启用了惠农补贴语音电话查询系统和财政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系统,进一步提升了财政管理水平。
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财政信息化,“机制”是保障。该县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强了“软件”建设。第一,精选优秀IT人才。为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力量,该局组建了专门的信息中心,配备了4名优秀IT人才,专门负责信息化系统管理服务工作,同时,挑选了80名电脑操作水平较高的财政干部担任乡镇财税信息化专管员岗位,实行专人负责。第二,狠抓信息化人员培训。为进一步提高财政干部信息化业务水平,该县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了对信息化专管员的业培训。各期培训在内容上将信息化知识和财政财务知识有机结合,在形式上采用封闭式管理,以考促学的模式,每次培训都进行严格的笔试和上机考试,确保培训效果。第三,狠抓制度建设。为充分发挥财政干部的主观能动性,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高效,该县在制度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先后制定了信息中心岗位职责、信息化机房管理制度、维护人员管理制度、安全保密制度、设备维修报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按需设岗,按岗明责,按责定人,严格责任追究。
三、应用水平不断提升。财政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财政管理实现科学化、精细化提供了科学的载体,近年来,该县借助财政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提升了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
1、预算管理精细化。首先是指标管理信息化,预算内外指标全部实行“网上申请”、“网上审核”、“网上拨付”、“网上查询”。其次是用款计划科学化,预算指标由预算股录入,用款单位初审,县财政局批复,实行“双向控制”和远程控制。再次是业务核算精细化,支出项目均按功能科目和经济科目核算至最末一级。同时,借助预算管理系统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科学开展绩效评价,提升了预算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2、财务管理精细化。通过票据管理、非税收入、指标管理、远程申请支付、国库集中支付、总预算会计、账务处理、领导查询等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对财政资金从收缴、预算分配到预算执行全过程,以及预算单位每一笔资金收(支)情况,包括收(支)付时间、金额、收(付)款人账户、资金用途等信息的动态实时在线监控,从而让管钱的人说得清楚,用钱的人弄得明白,监督的人看得明了,确保了资金运转的高效、透明和安全。2009年,又在“乡财县管乡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财政信息化平台,全面实行“村账乡代理”,加大了对村级财务的监管力度,使“金财工程”进一步向基层延伸,使财政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向基层拓展。
3、 补贴发放精细化。通过财政补贴信息平台,认真做好了涉农补贴“一卡通”发放,补贴发放项目进一步拓展,服务意识进一步强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补贴发放机制进一步完善。2009年,通过财政信息化平台,准确、及时发放各种涉农补贴48项,金额达2.18亿元,惠及全县24万余农户,近百万人,顺利完成了手工操作无法想象的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财政补贴信息平台真正成了惠农政策的“直通车”,党和群众的“连心网”, 财政为民的“服务站”。
4、“两税”征管精细化。纳税事宜全面实行了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确保了两税政策执行到位,征管质量、征管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纳税申报率、电脑开票率均达到了100%;票证资料同步实行信息化管理,“以票管税”真正落到实处;对税款解缴实行实时监控,杜绝了截留、挪用现象的发生。2009年,在全球金融风波冲击和房地产市场疲软的严峻形式下,该县“两税”收入依然实现了“弯道超车”。
5、债务管理精细化。该县对债权债务实行了信息化管理,完善了债权债务台账,实现了债权债务动态监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县化债工作主要做法和经验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和省委张春贤书记对桃源经验做了亲笔批示,对桃源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2009年8月1日,国务院综改办调研座谈会在桃源召开,与会领导对桃源经验进行进一步总结和推介。
6、 政务管理精细化。目前,桃源财政信息网已经成为联结全国各级财政部门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宣传财政政策、指导财政工作的重要窗口。在桃源财政网站开通了《涉农补贴查询系统》、《统发工资查询系统》和《会计资格证查询系统》,查询人员只需输入姓名或者身份证号码,就可获取相关信息。同时,还升级并优化了“局长信箱”,留言人在栏目留言后,系统会自动将留言内容通过手机短信和专用邮箱分送至局长和局办公室,以便他们在第一时间知晓待办事项,便于及时处理。而且,信息回复后,系统还将回复内容及时分送至留言人的邮箱,使其及时知晓回复结果。这些创新举措极大地推进该局的“阳光财政”建设。电子政务平台的开通,改变了传统的机关管理方式,公文办理、会议管理、资产管理、档案管理、通知公告全部在内网上“点击,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从而使我们的日常政务工作向无纸化办公的目标不断迈进,大大提高了财政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