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预算管理实现“提档升级”
石门县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启动相对较早,经过多年的探索完善,逐步建立了涵盖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三位一体”的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实现了“提档升级”。
一是推进综合预算管理。按照“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只口子、预算一个盘子”要求,将教育收费以外的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纳入综合预算管理,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全面提高财政资金统筹安排能力。健全预算体系,在完善财政一般预算管理基础上,将社保基金预算、专项资金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采购预算、社会控购预算等纳入政府预算编制体系,较为全面反映了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逐步形成收支完整、相互衔接、有机统一、保障有力的政府预算体系。
二是完善基础数据信息。主要建立了包括机构编制、人员工资及津补贴、国有资产状况、非税收入项目和标准、经费类型、财政收支基本情况等内容的财政供养人员动态管理数据库,实现与部门预算编制的完全对接,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可靠性提供详实的数据信息支撑。同时,全面清理上级和本级出台的与预算安排相关的政策信息,建立政策信息库,使预算编制、调整有据可依。建立项目前期评审机制,清理归并现有项目,构建重大项目信息库和财政备选项目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排序,实行滚动管理。每年选择一批社会影响较大、财政投入数额较多或专业性较强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将评价结果作为编制下年度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三是建立编制标准体系。全面实行“零基预算”,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方面,建立预算编制标准体系。财政负担人员工资、津贴补贴、保险福利费等人员经费按国家出台的政策打足,不留缺口。乡镇政府日常公用经费按乡均40万元标准实施低限运转保障,县直单位公用经费根据预算单位性质、职能以及工作特点划分7大类10档,制定不同类别、不同档次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并参照物价和政策变化,建立定额标准联动机制,使定额标准有效保障单位履职需求。
四是提高预算执行效率。把均衡性、有效性、安全性作为预算执行的关键环节,创新工作机投制,强化支出管理,改善预算执行。按照“人员经费按月拨付、公用经费按季拨付,项目资金按工程进度拨付”的要求,建立支出进度调度通报制度,实行旬调度、月通报,督促管口股室加快支出进度,尽早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政财政专户管理,及时开展银行账户清理归并,建立银行账户备案制和核实制度。健全财政资金安全监管体系,严格资金拨付程序,坚持以预算指标管理为核心,制定资金风险节点标准化、规范化办理模式,充分发挥投资评审、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防火墙”作用,从而确保了资金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