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推广优质稻成效明显
近年,津市市抓住国家促进优质稻发展机遇,大力推广优质稻标准化种植。目前,全市双季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1万亩,优质稻覆盖率达32.1%,优质稻生产、加工产业链已基本成型。相比原来的粗放耕作状况,推广优质稻成效十分明显。
一是加大了资金整合力度。以优质稻产业项目为依托,按照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投资1:3:4的比例要求,争取中央财政资金300万元,整合其他渠道支农资金907万元,带动社会投资1233万元,实现项目总投资2440万元,使财政资金充分发挥了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二是完善了水利基础设施。把农田水利建设列为优质稻项目的基础工程来抓,投入财政引导资金240万元,整合农林水相关支农资金以及群众投资投劳等资金1850多万元,新建、改建沟渠1.5万米;对2座小Ⅰ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整修堰塘12口;新建机耕道和简易公路20.5公里;引导农民种植绿肥2万亩、稻草还田3万亩、开挖沥水沟2万亩,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三是提升了科技种植水平。通过示范推广优质稻品种、引进测土配方施肥、开展病虫害预测及综合防治等,科学种田方式得以全面推广。项目区湘早籼45号覆盖率达100%,湘晚籼12号覆盖率达80%;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6场次,培训农民6000多人次;新建土壤监测点2处,土样采集化验500次,设计施肥配方3个;新建病虫害测报点3处,购置安装频振杀虫灯350盏,组建机防队2个,稻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效果明显。
四是增加了农民种田收益。项目示范区优质稻平均亩产达到856公斤,亩平增加35公斤,单价每百公斤增加20元,亩平增收276元,示范区农民仅优质稻一项就比上年增收166万元。在示范区带动下,全市优质稻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实现总产值12840万元,比上年增收552万元。还可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年提供优质稻谷2.57万吨。
五是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推广优质稻标准化种植方式,开展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测土配方施肥,不仅减少了农药用量,还改良了土壤肥力,使大米和土壤农药残留大幅降低。同时,选购优质稻进行加工生产,有效控制了粉尘污染和“三废”排放,很好地保护了地方生态环境。
六是凸显了社会综合效益。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优质稻,打造优质稻无公害品牌,提升了农产品档次,满足了市场对优质无公害稻米的消费需求。同时,带动了优质稻加工产业发展,按照每年3万吨商品优质稻的规模,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有力保障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需求,方便了农民群众就近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