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200万专项资金再推粮食生产创新高
2012年,桃源县粮食种植面积列全省第一,粮食总产全省第三,荣获“2012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2013年,该县将设立200万粮食生产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专项用于高产创建、技术推广和先进奖励,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创建成果,确保粮食生产实现扩种双季稻2万亩,种植面积达到220万亩,总产增加3%以上,粮农人均增收400元的目标任务。
除设立200万元粮食生产专项资金外,该县还出台了5条措施,进一步推进粮食生产工作:
一、优化产业结构。积极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根据地理、气候、水利等基础条件,推广优良品种,推进集中种植,形成规模优势。抓好传统优质稻区的统筹规划,建成20万亩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形成优质稻优势产业带。各乡镇要根据地域优势和水源条件,以统一品种为抓手,合理布局,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一片一品的要求,双季稻适宜区集中成片恢复双季稻生产,一季稻区发展超级稻,山地推动玉米连片集中种植,实现每片每村都有主推品种,一片一村都有产业特色,在形成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扩大种粮面积。
二、引导规模经营。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动作的原则,促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县、乡两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供流传信息、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推动土地流转步入有序、公开、规范、快捷的轨道。通过政策扶持、物质奖励和社会化服务,引导种粮大户科学健康有序发展。2013年,力争新增30亩以上种植大户1000户。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发挥专业水平高、技术人才多、产销信息灵等优势,积极投身粮食生产,实现规模种植、统一管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三、扩大示范规模。集中资金、技术、项目等,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化设备,办好样板片点,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效果。扩大高产创建规模,抓好1个乡镇的整体推进高产创建示范,建好6个双季稻、2个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各乡镇开展乡镇千亩、村百亩高产创建示范。扩大集中育秧规模,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管理、合理收费,力争集中育秧达到20万亩。扩大订单生产规模,新增粮食订单面积3万亩,鼓励粮食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和经营企业建立用粮基地,让“用粮人”和“种粮人”以订单形式结成利益共同体。
四、推进科技兴粮。加快农业现代设施建设,抓好陬市、枫树2个育秧工厂的有效运行,扶持工厂运行主体,推动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加大农机具补贴扶持力度,支持组织能力强、生产规模大的专业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建设规模适度、经济适用的育秧工厂、育秧大棚和稻谷烘干设施,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水稻标准化生产,继续抓好常桃线10万亩双季稻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落实好水稻标准化生产措施,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的针对性培训,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的作用,构建覆盖全县、上下联动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农资打假行动,确保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质量可靠。
五、加大奖惩力度。继续实行粮食生产单列考核,一票否决。继续将粮食生产纳入对乡镇的12项重要考核指标,与粮食生产奖励挂钩。2012年的粮食生产先进(标兵)乡镇、村,在安排2013年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时适当予以倾斜。从2013年起,在奖励粮食生产先进(标兵)乡镇、村的基础上,增加奖励1个先进专业合作社和10个种粮大户。对集中育秧5万亩以上的每亩秧田补贴1500元,新建育秧整体大棚2000平方米以上的每个大棚补贴5万元。对双季稻种植达到100亩以上的大户,继续予以奖励;对种粮100亩以上的大户,支持单独投保农业保险;对种粮30亩以上的大户,允许10户联合投保农业保险。对新建育秧工厂、育秧大棚,新购稻谷烘干设备的种粮大户,优先安排农机具购机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