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小农水建设经验全省推介
在上月召开的全省农村水利工作视频会议上,桃源县在会上介绍了该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工作经验。
桃源县有耕地面积13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217万亩,沅水一线防洪大堤101公里、万亩以上堤垸5座、水库321座、山塘5.9万口、干支渠8035公里、小型灌排机埠1164处、小型河坝1721处,是全省的农业大县、产粮大县、水利大县。经过2009年特大旱灾考验后,该县上下形成了“像重视防汛工作那样重视抗旱工作,像重视防洪工程建设一样重视小农水工程建设”的共识。县委还将此项工作纳入县级领导领办“百件实事”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县绩效评估考核,每个季度专题调度,形成了全县各级大干小农水建设的强大合力。去年5月,桃源县以被列为国家小农水建设重点县为契机,多措并举扩投入,强化重点搞建设,从严规范抓管理,迅速掀起了小农水建设的热潮。
一、严把规划设计关。为确保小农水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该县以《农田水利建设综合规划》为蓝本,聘请高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了《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实施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了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前瞻性。充分考虑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切实提高规划品位。二是注重可行性。坚持开门搞规划,把规划原原本本地交给基层干部群众,最大程度地吸纳合理建议,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减少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为规划编制创造广泛的民意支撑。三是注重整体性。坚持“一盘棋、一张图、一抓到底”,以灌区为单位,制定灌区渠系上下和乡镇之间小农水工程统一治理的规划。该县3年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涉及11个乡镇69个村,都按照“集中投入、分期实施、连片治理”的原则,整乡、整村推进,力争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四是注重生态环保。在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农业生态环保,并与农村环境整治相结合,真正实现工程设施配套、农村环境卫生。
二、严把建设质量关。该县始终把工程质量摆在首位,切实加强对工程的全过程、全天候监管。一是严格按照“四制”规定组织施工。由县水利建设管理中心作为项目法人,按照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四制”规定组织施工。二是严格按项目建设的要求对质量进行监管。除选择高资质的监理公司进行监理外,该县还安排了3名技术骨干进行现场监督,同时接受社会监督,对每处小农水工程,聘请1名人大代表、1名政协委员和当地有威望的老干部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质量。三是严格规范资金管理。为确保项目建设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县政府出台了小农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实行专帐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杜绝滞留、挪用现象,确保项目资金全部用在工程上。
三、严把资金投入关。该县积极构建的小农水工程投入机制。一是落实财政预算。将小农水建设配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去年共拨付县级配套资金400万元。二是整合部门投入。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监督、统一验收、分类实施”的原则,由县委、县政府把分散的涉农涉水资金统筹安排,发挥资金集聚放大效应,一年来共整合新增粮食产能工程、土地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沟渠疏浚整治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涉水资金4998万元。三是动员群众自筹。通过多种途径做好群众工作,组织受益村组投资投劳,依靠集体力量办集体之事,村民自筹任务完成153万元。四是大户主动捐。项目区有实力的大户主动捐资45万元,其中,架桥镇马路村村民陈春章一人捐资20万元。
四、严把建后管护关。该县根据全县各地实际及小农水工程的特点,积极探索建立多样化的管护方式,确保小农水工程建得成、管得好、受益时间长。一是成立用水户协会,由协会进行管理。项目区现已成立用水户协会9个。二是以村组为单位,聘请管护员进行管护。全县共聘请管护员38名。三是对于建好后拍卖、承包、租赁的小农水工程,由取得经营权者按合同约定进行管护。四是委托专业管护机构进行管护。
列为国家小农水建设重点县以来,桃源县共完成投资1609万元,整修山平塘51处,整修河坝2处,泵站维修改造9处,衬砌渠道56条52.46千米,新建渠系建筑物495处,渠系建筑物配套及改造4处,疏浚沟渠171.17千米,推广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1003亩。通过大投入、大建设,全县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1500亩,改善灌溉面积1.6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3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了5个百分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荣获了“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