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突出重点稳步推进财政工作
一是多手段促进收入入库。加强了税收分析,促进增幅偏低或负增长税种的征管;修订完善了非税收入执收工作评估办法,保障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加强了收入调度,实行了收入增幅与进度月通报制度,形成了市县共同促收的机制。1-7月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04.57亿元,同比增长15.71%,总量居全省第6位,增幅居全省第5位。
二是多途径支持经济增长。特别是认真履行财政职责,积极推进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常德新创业”:采取资金预拨、评审提速、采购跟进等措施,支持市江南江北城区同步实施“三改四化”(路改、棚改、水改,绿化、美好、亮化、数字化)。整合各种专项设立标准化厂房建设奖补资金3000万元,支持年内建设10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注资4亿元使财鑫投资担保公司资金本达到10亿元,单笔融资能力达到1亿元以上,力争年内为各类创业主体担保融资50亿元以上;发挥政府采购功能支持扩大本地产品消费使用,目前已拟定了第一期本地产品采购目录,涵盖机械、电子、医药、食品、轻工、纺织、建材7大类52个产品,支持新型工业化实施“1115”工程(5年内将中联重科常德工业走廊打造成为千亿走廊、常德经开区建设成为千亿园区、烟草产业发展成为千亿产业;培育15个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其中5个过100亿元的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工业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推进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城市建设的新路子。
三是多举措管控“三公”支出。以纪委、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名义联合出台了《关于厉行节约压减行政支出的通知》,明确了压减目标,提出了压减行政支出的“十条措施”,并落实了支出预警止付、约谈通报等制度,积极推进公务卡结算,有效压减了单位行政支出。上半年市直“三公”经费较去年同期下降12%。
四是多项目推进绩效评价。确立2013年为“财政绩效管理年”,重点开展了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促进提升财政资金管理水平。目前,已初步完成了绩效评价体系和“三库”建设(专家库、中介库、监督指导库)等基础工作,开展了部分专项的绩效评价工作,并对11个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进行了集体点评,还将加大推进力度,并将评价结果应用到2014年部门预算编制中去,推动建立围绕绩效安排专项、编制预算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