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突出要素投入建设美丽乡村
2014年,桃源县确定美丽乡村建设点村52个。为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共建、社会团体帮建的热情,该县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建设理念,县财政对18个示范村每年每村安排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对创建村优先安排“一事一议”奖补资金支持建设。同时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重点向美丽乡村建设点村倾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积极引导群众、社会投入,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抓产业培育。围绕粮食、园林、养殖、茶叶、柑桔等传统优势产业,结合点村自身产业基础和产业特色,推进“一产接二连三”产业培育工程,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就业增收门路,提高村域整体经济实力,基本形成了“一村一业”格局。52个美丽乡村共流转土地1.5万亩,发展专业合作社35个、家庭农场135个、产业大户76户、休闲农庄11家,新增订单农业1.8万亩。如枫树维回乡维回新村打好民族文化牌,大力发展了休闲观光产业,民族团结示范园从9月27日开园至国庆假期,共迎来游客18万人次,日消费量达100多万元,带动区域内客运、餐饮等二、三产业蓬勃发展。
二是抓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向上争、财政投、部门扶、群众筹的方式,积极整合项目,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推进小农水建设项目、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山区居民点等项目建设,着力加强村居道路、农田沟渠路网、民居改造等关乎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力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全县点村共硬化公路134公里,村主道硬化率达到90%;新解决农民安全饮水4.9万人,安全饮水率达到80%;整修村部21个,基本上实现了每个点村有一个完善的公共服务办公场所;新修机耕道113公里,渠道疏浚硬化560公里,整修堰塘298口,电网改造4100余户。
三是抓环境卫生整治。按照“四清一化一无”的要求,组建保洁队伍,完善环卫设施,创新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各美丽乡村点村基本上实现了常态保洁,大面不见垃圾。52个点村共添置垃圾处理设施设备1.4万多个(台、套),聘请保洁人员132人,完成“五改”500户,特别是通过组织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培训,采取垃圾以户分类、以村集中,安排专人、专场、专车定期上户,积极探索建立了垃圾长效处理机制,农村环境卫生现状明显改观。
四是抓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设施。按照“一部两中心三室一场一园”的建设要求,着力加强村部,村民活动中心、村级服务中心,村民议事室、计生卫生室、图书阅览室,村民休闲广场,幼儿园等公共设施的配套完善,点村新建村部21个,80%以上的点村建成了村民活动中心、村民议事室计生卫生室、图书阅览室、村民休闲广场。推进文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下乡”工程,点村实现卫星电视、手机通信全覆盖,电信网络实现村村通,网络入户率达到80%以上,山区点村“村村响”广播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