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创新模式助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2015年,桃源县按照“稳定面积、科技增产、适度规模、现代服务”的原则,发挥“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县”杠杆作用,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1、完善现代农业体系。推进社会化服务。围绕集中育秧、机械化作业、统防统治、稻谷烘干等环节开展生产性社会服务,完善购买程序和监管机制,在13个乡镇试点实施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3.7万亩,以9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完成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3.8万亩。打造龙头品牌。采取财政资金引导、项目资金奖励等办法,支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打造特色稻米品牌,开展绿色稻米、有机稻米的生产和品牌开发,延长粮食产业发展链条,提高粮食产业附加值。创新稻米营销模式。建立产品可追溯信息管理体系,支持特色稻米品牌进驻知名连锁超市设立专卖店,助推企业和合作社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开启品牌稻米电子商务新时代。
2、加强良种良法推广。抓好集中育秧。鼓励和支持专业合作社、各类服务组织开展市场化、专业化的集中育秧,采取专项资金、专项补贴向专业化育秧主体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农户提供育秧服务,实现由供种到育插秧一体化转变。抓好高产创建。因地制宜,科学选点,办好乡镇千亩、村百亩的粮食高产示范片,确保全县高产创建示范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抓好标准化生产。以枫树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桃源大道城乡统筹示范带为重点,整体推进统一品种、统一农业投入品、统一专业化防治、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七统一”双季稻标准化生产措施,同步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模式攻关,力争机耕、机收、机防作业达100%,机插、机烘作业达60%。
3、发展规模化生产主体。培育新型农民。整合项目和农业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注重青年农民的培养,围绕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完成1000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发展家庭农场。建立家庭农场电子管理档案,健全农业专家服务制度,对从事双季稻生产的家庭农场进行重点扶持,年内培育家庭农场100户以上。做强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支持涉农企业主、农村能人等适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通过流转耕地和托管等方式,发展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