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全面小康建设呈现四个亮点
近年来特别是2014年,桃源县坚持全面小康统揽,围绕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明确工作责任、强化工作举措、狠抓工作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2014年,该县全面小康提升幅度位居全省二类县第一,获得“全省全面小康推进工作十快进县”称号。
一是强化产业支撑,发展水平提速。发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生猪调出大县、重点产茶县、油料基地县、果品基地县等优势,仅2014年就培育出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131家,成为全省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工业园区的带动下,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和税收分别增长13%、15%,成为常德市首个产值突破200亿的县级园区。按照“观光在景区、游乐在沅江、休闲在山水、消费在县城”的思路,以桃花源大开发为龙头,打造了百里沅江风光带、枫树团结示范园、乌云界漂流、星德山温泉等旅游热点,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亿元。
二是坚持基础先行,城乡面貌一新。完成以“路改、水改、棚改和美化、绿化、亮化、数字化”为重点的县城中区“三改四化”,县城东区、南区开发建设全面展开,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检。在“产城融合”战略的带动下,形成了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建成面积6.5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城、城镇新区”,打造了产业发展、工农互动、扩大就业的新版块。以52个“美丽乡村”示范点为带动,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首批省级生态县,维回新村评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三是突出根本取向,民生福祉升温。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揽,通过县级领导领办百件实事、机关优化千项服务、乡村干部帮联万民群众,全面兑现惠民政策。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狠抓社保扩面,启动实施了乡村医生、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生活困难补助发放工作。新增县城学位4000个、医院床位1510张,建成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县文化体育中心,农村广播“村村响”全覆盖。共帮助2.2万人脱贫,资助贫困生4200名,建设保障性住房5582套,解决25.6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四是保护青山绿水,生态创建加力。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县域发展的首要位置,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路,成功挤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笼子,这将让桃源的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目前,全县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8个、省级生态乡镇32个、市级以上生态村287个,并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为2017年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切实加强“一江一湖”保护,全面推进了沅水湿地公园建设和黄石湖库区综合整治,为“引黄入常”工程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