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创新工作方式“制导”精准扶贫
2015年,桃源县坚持以增收减贫为核心,以贫困村产业发展为抓手,进一步创新机制,实现14个贫困村摘帽,脱贫人口18058人。
一、点村扶贫效果显著。2015年,该县27个扶贫点村完成了村道新建22.6公里和村道硬化18.4公里建设;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566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疏通沟渠26千米,硬化8千米,清淤扩容堰塘47口,硬化15口;发展专业合作社8家、种植大户56人,新发展种植面积2100余亩,发展畜类养殖近1000头、禽类2.2万羽;维修村部430平方米,维修村级卫生室250平方米;新建垃圾池142口、绿化造林8万余株;将符合条件的户全部纳入了低保、五保的救助范围;实施了37户危房改造;实施大病救助85人,发放救助金23.4万元,新农合参保率达100%;实施农民培训1500余人次。
二、产业发展稳步推进。2015年,按照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该县加大投入,稳步推进贫困村产业发展。一是对27个县委扶贫点村每村专门安排了8万元以上产业扶贫项目资金,以促进贫困村发展产业,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二是实施了第一批300万元茶叶产业扶贫项目,委托古洞春茶业公司,在太平铺、西安、沙坪、牛车河四个乡镇5个片区建设510亩茶园基地,带动贫困人数2078人。
三、启动金融产业扶贫。2015年,各乡镇金融产业扶贫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建立了500万元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完成了4300多个贫困户的评级授信工作,授信6500多万元。在后期进入贷款发放后,完成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提供贴息贷款1000万元,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的问题。
四、积极争取项目资金。2015年,该县争取省财政扶贫资金485万元,争取市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另外,县财政安排了专项扶贫资金700万元,各个县委扶贫点村工作队后盾单位也安排了专门的扶贫资金,制定了点村项目建设规划,积极协调和争取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涉农部门,整合项目及资金投入点村建设,据统计,全县整合资金投入贫困点村已达4300万元。
五、全面发动社会帮扶。一是组织开展“四送下乡”活动。开展了以“送惠农政策、送文化科技、送支农物资、送组织温暖”为主题的“四送下乡”活动。活动当日共为全县27个贫困点村送去帮扶资金80余万元,以及价值20余万元的药品、农药、化肥等物质。二是实施干部帮联。按照结对帮扶全覆盖的原则,全县各级各单位干部职工共落实帮联贫困对象8.06万人,为他们送去帮联物质和资金124.73万元,并开展技术培训、义务就诊、扶贫义演等活动。三是组织扶贫捐赠活动。充分发挥各乡镇、县直战线帮联群众协会功能,积极引导社会各届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参与扶贫工作,面对面开展帮联、捐赠活动,目前共募集各类善款600余万元,全部直接帮扶到了困难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