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财政:2017年布局“三大三小”
一、谋划大财政,落脚小职能。适应和对接经济发展新常态,解放思想,突破“账房先生”的老套路,树立“大财政”的理念,紧跟“强县创新业,富民达小康”的部署,围绕抓“六大会战”就是抓发展,抓“六大会战”就是抓财源,抓“六大会战”就是抓保障的思路,研究探索新税源、培育新增长点,不断创新财政运行机制,做好财政运转文章。同时,又要准确定位,找准自身职能定位,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全力为“六大会战”搞服务,在融资平台资产注入、建设项目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向上申报PPP项目和债券转换等方面积极作为。
二、做实大盘子,用活小杠杆。壮大财政实力,既是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条件。2017年的财政总收入目标是18.3亿元,比上年完成数增长10.56%,其中税收达到15亿元以上,全口径税收比重80.35%。重点从三方面下功夫:一是培植财源,以“微刺激”促“稳增长”。适度安排工发基金,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积极兑现招商引资政策,创优财源税源成长环境,助推“3315工程”,厚植财政增长基础。二是强化征管,以“深挖潜”保“总目标”。支持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开展国地税征管深度合作,建立财税库银联动机制,确保各项收入及时均衡入库。三是争资争项,以“大项目”增“净财力”。把握“十三五”规划,研究中央、省、市相关政策,重点是环洞庭湖经济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精准扶贫政策,搞好向上对接,将更多项目、更多转移支付资金挤进“笼子”。
三、增强大保障,拨动小算盘。财政支出安排围绕全面提高保障来筹措安排,加强调度,精算平衡,切实保障社保医疗资金、教科文卫资金、就业创业资金、惠农资金等的扩面提标,增强民众的获得感。一是保基本支出,缓解单位运行压力。安排工资及津补贴(绩效)调标1.73亿元;新增住房公积金津补贴(绩效工资)12%缴费0.32亿元;安排第13个月基本工资0.32亿元等,做到人员经费足额保障到位。二是保民生支出,惠民政策不打折扣。各项社保政策全部落实,比如:农业政策性保险县级配套足额由县财政安排,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县级配套达到3870万元,提高568万元;落实战退人员困难补助253万元;再就业援助对象解困工资增加到278万元等。三是保基层支出,不再“讨钱过日子”。对乡镇公用经费安排按照面积、人口、在职干部职数、乡镇类别、距离等因素采取系数法分配测算,乡平公用经费标准达到100万元,最低保障为80万元。村级运转经费达到18万元,漳江、陬市、漆河社区经费达到25万元,其他社区经费达到15万元。在保障以上支出和重点支出的同时,对本级专项资金安排有保有压,取消专项项目153个,取消额度2.16亿元,集中更多的财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