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市“三策并行”提升民政保障水平
近年来,津市市财政逐年加大对民政事业的投入力度,支持创建全省“五化民政”示范县市,有力推动了社救优抚、养老服务和基层治理等工作,使广大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推进普惠策,三个增量提升人本保障。通过民生救助提标增量,2018年全市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分别达到160元、320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2%;近年来先后下拨救灾资金785万,建成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先后筹资429.38万元用于每年春节对受灾群众的走访慰问,确保了灾民在12小时内得到有效救助。通过养老服务延伸增量,按照“1+7+N”的思路,建成了市、镇街、村居三级养老保障体系,共建成各类养老机构43个,床位203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40张,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达100%,并建立落实了民办养老机构运营补贴制度。通过优抚安置滚动增量,优抚对象的保障年提标达10%以上,退役士兵年度安置率和军休人员接收安置率均达100%,维护了涉军群体的基本稳定。
推进保障策,数字民政实现无缝覆盖。支持建设民政四级“广域网”,使民政工作信息化网络延伸到镇街一级,实现了对城乡民政机构的全覆盖。强化“大数据”应用,实现民政信息化建设五项指标全面达标,即:民政综合业务平台向乡镇推广,使用率达到100%;全面使用省社救信息管理系统,信息误差率控制在1%以内;应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对新申请救助对象进行信息化核对的比例达到100%;对已享受社会救助对象进行信息化复核的比例达到90%以上;做好社会组织法人库、社会事务、养老服务、社区公共服务、残疾人两项补贴、地名数据库、视频会议等系统的推广使用,确保了系统数据真实严谨、报送及时。同时,还在镇街一级配备移动报灾终端、优抚移动核查设备和高拍仪(身份证阅读器),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设施支撑。
推进融合策,基层管理迈向社会治理。支持提升社工服务。辖区内30%以上的社区已建成社会工作站,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达到辖区人口总数的1.5‰,注册志愿者数量达到辖区人口总数的23%。支持完善网络服务。推动在社区网格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小区(院落)楼栋自治。从小区这个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入手,实行选举主事、制度履事、业主议事、物业管事、决策执事、居民监事等自治服务。同时,还指导各社区建立文体健身、物业管理、群治群防等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165个,建成社会捐助站点、慈善超市8个,基本做到了活动有组织、物业有管理、秩序有保障、设施有维护、环境有保护、困难有帮扶。支持优化经费保障。主要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养老服务、残疾人服务、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工服务、慈善救济、防灾减灾救灾等领域实施了政府购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