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财政:紧抓财会监督“关键点”,让民生温度更加可感可触可及
近年来,桃源县财政局牢固树立“理财为公、服务为民”工作原则,拉紧财会监督“责任链”,紧抓三个“关键点”,更准切入把握财会监督工作重点,加速构建全面、立体、多层次的财会监督体系,保障各项惠民政策落早落实落细,让民生温度更加可感可触可及。
抓关键领域,聚焦重大政策贯彻落实。围绕重大财政政策落实和重点民生资金使用发展实效,结合实施民生可感行动,强化专项监督检查。一是做好惠农补贴发放这项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运用大数据分析、实地走访调研、跨部门协同配合等手段,统筹推进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的监督检查工作,查处未及时发放、向死亡人员发放、超范围超标准发放“一卡通”补贴等违规问题,同时进一步厘清各相关部门责任,高效推进阳光审批系统上线运用,做到项目应纳尽纳、资金应发尽发、质量应优尽优。二是干好支持经济大县发展这项惠民惠企的实事。以全县重点工作为导向,精心制定财会监督工作方案,将重点政府投资项目及重要专项资金全面纳入监督视野,优化政策红利直达企业机制,严密监控专项资金流向,力保财政资金投放既精准又高效,强力助推“五个现代桃源”宏伟蓝图,稳步实施“十项提升工程”,切实增强群众满意度与获得感。三是办好政府债务风险防范这项关乎大局的要事。贯彻上级财会监督工作部署,强化政府债务管理监督,依法规范债务行为,防范系统性风险。扎实开展全过程监管,真实准确上报专项债券使用管理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福祉。
抓关键环节,聚焦重点领域清查整治。坚持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融、重点监督与全面监督并重之原则,着力强化问题整改力度、深化结果运用效能、完善监督机制建设,确保民生资金使用与财政管理既有力又有效。一方面,深入开展专项清查行动促提升。制定下发《全面清理和切实规范中央有关专项资金使用工作方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11个领域惠民惠农中央专项资金清理整改工作,坚持自查自纠、彻底整改、长效巩固,切实推动中央专项资金的规范使用,确保中央惠民惠农政策不折不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另一方面,扎实推进上级专项整治求实效。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违规吃喝问题专项检查和“三公”经费监督检查,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公务支出,促使各预算单位切实承担起财务管理主体责任,从源头上治理和防范违规吃喝问题发生,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
抓关键方向,聚焦责任落实机制保障。明确各级各部门在财会监督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协同联动机制,确保监督工作无缝衔接。一是着力预算监督推进信息透明公开。通过层层落实公开主体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促进财政信息公开全面规范、透明。以预决算公开的及时性、完整性、细化程度、公开方式以及财政收支的真实性为检查重点,对全县所有部门和单位的预决算公开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发现问题全部督促整改到位,促进各预算单位进一步规范财政财务管理。二是拓展会计监督规范单位财务管理。以严肃财经纪律和规范财务管理为重点,对部分重点单位和重点行业开展会计监督检查。在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上加力。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和重点行业开展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严肃财经纪律,纠正会计违法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财经法纪执行情况检查上加力。配合县纪委监委完成“春节”“五一”“国庆”等节前检查和专项行动,组织全县范围内“三公”经费自查工作,严格督促各单位控制“三公”经费开支,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化。三是深化内控监督推进制度体系落地。加大单位内控执行力度,推进内控建设由“立规矩”向“见成效”转变。开展内控制度监督检查。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检查贯穿于各类检查中,强化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推进内控规范化建设。加强财政内部监督检查。结合乡村财务规范管理提升年专项检查,紧盯财政所会计基础工作、会计核算工作、“三公”经费把控工作、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村级往来款清理等5个重点方面,有效提升乡镇财政监管的质量与效率。推动信息化内控建设。逐步将内部控制制度、操作规程、控制活动、控制措施等嵌入财政业务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健全预警机制,加强风险提示和自动控制,并以问题为导向,督促相关单位结合实际对相关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切实提高内控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