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财政注重提高惠农资金使用效益
近年来,汝城县把支持“三农”作为民生财政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从“制度、程序、信息、监督”等环节入手,着力提高财政强农惠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注重资金投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2009至2011年,全县争取和安排财政支农投入20.36亿元,安排农村一事一议奖补资金3406万元,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其他债务1149万元,加大了县财政对309个村级组织经费的保障力度。重点支持了高效农业产业化、脱贫攻坚工程实施、农民创业就业、农村环境整治、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投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加快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在财政资金投入上,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突出重点,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
二、注重项目管理,提升建设质量标准
落实动态管理要求,对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能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项目纳入支农项目库,适时对项目库中的项目进行更新。加强选项、立项、跟踪反馈等环节的管理,在立项之前实行专家评估和论证,提高选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和完善项目监理制,实行公示制,全面推行招投标制。建设项目坚持“五统一”,坚持现场察看,做到设计与实际情况相符。建立项目责任人和项目联系人制度,实行项目建设进度月报,安排专人监督进度,加强竣工决算、竣工验收管理,将检查和验收结果作为下年度申报项目的重要依据。
三、注重资金整合,提升农业发展合力
以“发展优势产业、推进环境整治、净化乡风文明、生态建设”为重点,坚持总体科学规划,分年逐步实施,整合资金重点支持了我县四大产业开发、新农村示范建设、生态建设、扶贫开发。每年县财政投入资金超8000万元以上,整合部门资金一亿多元,带动社会投入一亿多元,初步形成“产业优先、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整村推进、生态美化”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以项目资金单位、乡镇为主,按照“渠道不变、性质不改、用途不变、管理不松、捆绑投入”的原则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优化资源配置,盘活有限财力,发挥资金叠加效益,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投入机制。
四、注重程序规范,提升财政监管效能
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我县财政涉农资金管理着重从基础工作抓起,从细节入手,具体做到“四规范一简化”,即规范会计核算、规范报账手续、规范资金使用、规范资金拨付、简化报账流程。通过理顺资金管理流程,严把资金拨付管理关,确保了每个项目都能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力求把各种可能发生的违纪违规现象控制在萌芽状态。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将财政涉农资金管理情况纳入考核范围。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监督部门和司法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完善联合检查、办案和移送案件制度,加大对涉农资金管理违法违纪案件的党纪、政纪和刑事处罚力度。在2010年的强农惠农资金检查中,我县共清查检查专项资金109项,查出并整改了违纪违规问题,有效控制了涉农资金运行中的违规现象。
五、注重绩效评价,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积极探索绩效财政管理方式,以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资金分配依据,实现支农资金的量化评价,资金管理转向“经济、效率、效益”目标。严格按照程序编制好农口部门预算,特别是由县主管农村工作的领导牵头,对县级新农村建设资金、水利建设资金、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认真进行了预算细化,明确了资金投向、范围、重点,资金分配使用更加规范合理,并严格按照细化的预算执行。结合强农惠农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定期反馈制度,项目竣工后及时进行验收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