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财政资金力促非物质文化遗产美丽“绽放”
在近日湖南省公布的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 郴州市有5名非遗传承人荣列其中。作为传统文化积淀丰富的地区之一,郴州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大财政资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得到较好发展,一大批“当地民间记忆的背影”得以“活化”,并且美丽“绽放”。
在郴州市城区,通过财政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市级财政资金配套,总投资6000多万元的湘昆苑目前已经完成主体结构建设。建成后,这里将成为郴州乃至全省对外开展昆曲交流和昆剧演出的重要窗口,以及郴州对内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新兴平台。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位于郴州市的湖南省昆剧团成立于1960年,是全国七大昆剧院团之一。“家有瑰宝难自弃”,为大力保护和发扬这一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郴州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抚育这朵艺术奇葩亮丽盛开。2011年以来,市财政筹集拨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931万元,并从2013年起,每年设立100万元用于保护以昆剧为重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加快湘昆剧团及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目前,湘昆剧团有国家一级专业技术职称6人,“梅花奖”演员3人,获 “兰花奖”、“芙蓉奖”、“小梅花”等省部级大奖近四十人,创造和表演的《荆钗记》、《苏仙岭传奇》、《一天太守》、《雾失楼台》等一大批剧目,频频在省、国家汇演中获得大奖,剧团成功跻身文化部认定的“中国著名艺术表演团体”之列。
同时,郴州市积极通过财政出资搭建平台,不断拓宽昆曲的交流和传播范围。2010年,郴州市举办“相约郴州——中国经典昆剧展演”活动,特邀全国七大专业昆剧院团来郴开展昆曲展演和学术交流,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2012年又主办了“相约郴州—海峡两岸昆曲交流展演”活动,邀请两岸昆曲艺术家同台演出,北京、台湾、上海、浙江、湖南等昆剧院团的艺术家们欢聚一堂。郴州市还组织湘昆剧团多次赴欧洲、日本、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访问交流演出,湘昆剧团已成为一张推介郴州、宣传湖南、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名片。
除了对湘昆剧团的支持,郴州市财政还不断加大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仅2013年就筹集拨付湘昆以外的非遗保护工作经费106万元,筹集拨付40万元用于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基地、传习所开展传承、传播的专项补贴。通过资金的有效保障,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梳理、名录保护、传承人培养及扶持、大型展演展示活动、研究成果整理及编辑等工作大力开展,促进了全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开发。
目前,郴州市已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项省级名录项目,65项市级名录项目,国、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14人,并完成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个传承基地和16个传习所的定点工作。如今,嘉禾倒缸酒、临武龙须草席、桂阳陶器、大布江拼布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稳步走向市场,宜章夜故事、安仁赶分社、瑶族赛鼓等也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