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财政助力打造生态补偿机制

湖南省财政厅网站 时间: 2015年08月12日 11:42 【字体:

  随着嘉禾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由于过度资源开发、工业“三废”排放污染、农业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而导致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更为严峻的现实是由于没有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相关者的利益分配不公矛盾已经不同程度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针对该问题嘉禾财政落实贯彻中省、市、县精神,财政多措并举助力打造生态补偿机制。

  (一)大幅度提高水土污染治理投入,2014年省级财政用于水土流失治理专项补助资金589万元,通过带动和整合相关部门资金,全年累计投入约2000 万元,重点用于加快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治理步伐、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护、推进舂凌江水源地和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以及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湿地等生态功能区建设。陶家河流域重金属污染地区土地防治专项资金1000万元。

  (二)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舂陵江流域目前已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污染整治格局,随着湘江源头区域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统筹范围,该流域矿产资源开采秩序整治到位,重点部位造林绿化、重点生态区域还林还草、城乡环境同治等工作有序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湘江流域水质水量生态补偿、推进生态移民等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建立。近年来,中央及省级重金属污染治理资金在舂陵江流域投入超过17亿元。今年,嘉禾还纳入国家30个重点支持的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示范统筹范围,将连续3年获得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于此同时,今年嘉禾县举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向舂陵河投放经过严格检疫、检测的四大家鱼(青、草、鲢、鳙)鱼苗220万尾,以维护渔业水域生态平衡,促进生态补偿机制。自2013年以来,该县已连续三年举办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投放各种鱼苗576万尾。

  (三)加大实施“六边六内”绿化和城乡绿化攻坚工程力度。实施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机制,大力开展禁荒造林活动,三年共完成荒山造林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9.2%提高到44.53%。近年来嘉禾县财政直接筹资2个亿用于荒山造林绿化,其中县财政直接投入超过7000万元,嘉禾林地面积总共50万亩。及时拨付中央和省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补助资金,按照国有公益林每亩9.75元,集体和个人所有公益林每亩16.75元的标准对2.55万亩省级公益林和10.41万亩国家级公益林。加快建立县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积极推动建立“受益者合理负担”补偿途径。进一步落实造林绿化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人工造林、良种基地建设、森林抚育等给予补贴。

  (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利用好嘉禾县被列为全省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的优势,进一步整合饮用水源保护、家园清洁行动、农村沼气、农村饮水安全、库区移民搬迁等专项资金,将农村沼气建设作为民心工程、致富工程、生态工程,全面推广“一池三改”,着力推广“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稻”、“猪一沼一烟”、“猪一沼一菜”等与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与种植业发展,农业水源污染治理紧密结合,形成综合利用沼渣、沼液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生态模式。通过沼气建设,实现了资源可持续发展、能源循环利用、生产科学发展、并通过“中央引导、省级补助、市县配套、镇村自筹”的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实施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生活垃圾清理,采取“以奖代补”扶持政策,推进农村家园清洁行动。

  (五)推进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继续捆绑整合中央和省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资金,将资金分配与项目实施目标效果挂钩,认真研究PPP模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财政投入5400万元将现有24千米的污水收集管网进行扩容建设。新建嘉禾县第二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收集管网,新增管网服务面积10平方千米,其中新城区4平方千米,坦塘工业园区6平方千米,建设提升泵站1座,建设污水收集管网45千米。

  (六)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节能降耗。统筹中央和省级财政节能资金,支持县级重点节能工程、节能监督能力建设、循环经济等。实施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政策,引导服务机构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开展节能项目建设。加大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坚决关停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和生产线同时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一批优势矿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促进低品位矿、尾矿综合利用。从2012年以来,嘉禾县建成了罗卜安煤矿等五座瓦斯发电站,南岭水泥厂等3座余热发电站,新型墙材场利用煤矸石和废渣近250吨。


嘉禾:财政助力打造生态补偿机制

9977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