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科学理财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永兴县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经济持续下行、税收政策调整、支柱产业减收等严峻困难与挑战,始终秉承“公共财政普惠民生”理念,坚持不懈推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狠抓财税改革与管理创新,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实财力支撑。
依法治税,实现财政实力跨越发展。五年来,坚持依法治税、综合治税,通过创新运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以电核产、以产定税”税收征管新模式、强化房地产税费一体化征管、启动综合治税信息平台、实行县级领导联系重点税源企业(项目)责任制、开展全县财税集中促收等一系列强有力举措,积极探索生财之道、谋划聚财之方。特别是综合治税信息平台,将全县56个综合治税单位纳入统一管理,在县财政内网封闭安全运行,整合涉税信息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建立了“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信息化支撑”的综合治税新格局,在提高财税征管效率、促进财税增收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促进了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确保了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16年,该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2.99亿元,比2012年增加5.96亿元,年均增长7.79%。
科学调度,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发展。五年来,致力于转方式、调结构,综合运用预算、担保、贴息、奖励等财税手段,科学调度有限的财政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大力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成功申报全省首批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累计获得省财政3亿元资金支持,促进了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加快发展;通过安排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科学调度财政资金、依托融资平台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了“两区四园”、旧城提质改造、银都大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整合运用各类产业发展资金,推动资源综合利用、煤炭、烟花爆竹等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支持休闲旅游、休闲农业、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严格落实“营改增”等减税清费政策,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提供担保融资、贷款贴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活力。
厉行节约,保障民生事业全面发展。五年来,始终坚持厉行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2016年,该县民生支出达29.31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4.83%,自2009年以来,民生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占比连续8年始终保持七成以上高位增长。教育方面,累计投入35.08亿元,积极落实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两免一补”政策,支持义务教育合格学校、中小学校“校安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和村小维修等重点教育项目建设,改善了城乡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累计投入28.95亿元,支持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实施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新农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顺利启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连增;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发放高龄津贴、孤儿津贴,社会福利体系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方面,累计投入14.11亿元,全面落实新农合和城居医保补助提标政策,做好基本医疗保险与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衔接,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支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和药品零差率销售,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住房保障方面,累计投入7.28亿元,加大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投入力度,支持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推动了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确保困难群体“住有所居”。
强农惠农,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五年来,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过去五年,该县农林水事务支出达16.41亿元,年均增长13.17%。2016年全县通过“一卡通”发放涉农补贴资金81项、2.75亿元,比2012年增加23项、1.25亿元。大力整合涉农专项资金,引导扶持农业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支持了冰糖橙、油茶等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推进农村清洁工程,支持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改善了农村环境。支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落实生态效益林补偿政策,保护了绿水青山。完善水库移民扶持政策,支持移民避险解困试点,改善了移民生产生活条件。认真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成功申报集中连村、美丽乡村、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提高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标准,支持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增强了乡村治理能力。
开拓创新,推动财政改革纵深发展。五年来,以财政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为统揽,全面深入推进公共财政改革,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努力构建“六位一体”财政运行管理新机制,财政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方面,建立健全县直单位基本财力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全口径预算体系,预决算信息实现“非涉密、全公开”,预算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预算绩效目标实现与部门预算同步编制,绩效评价范围不断扩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国库管理改革方面,开展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清理规范财政专户,深化公务卡改革,修订公务接待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逐步构建了规范公务支出管理的基本制度体系,国库管理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方面,制定国有资产配置标准,加大资产购置审批,启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经营性及闲置资产信息库,国有资产管理日益规范。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改革方面,建立政府采购联络员制度,实行公务用车消费电子化管理,推行政府采购限额内工程和网上竞价管理,政府采购监管力度加大;加强财政投资概预算评审,实行项目会审制,建立评审中介机构库,开启了“管评分离、编审合一”投资评审新模式。此外,成功实施了“营改增”、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顺利完成了第三步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积极探索乡镇财政预算标准化,强化乡村债权债务和专项资金监管,开展涉农政策资金集中宣传公示活动,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举办会计从业资格考前培训、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等各类财会培训,各项财政管理改革科学、高效、协同推进,全县财政事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