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湖财政:规划优先 产业主导 文明引领 助推建设和美新农村
近年来,北湖区财政按照中央和省市安排部署,突出特色,创建品牌,大力支持打造“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北湖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北湖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三合村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爱尚三合绿色庄园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小埠古村被评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庄园。
支持规划优先,构建多层建设格局。按照“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整体打造”思路,支持统筹规划城乡发展,个性化打造村庄村落。一是安排规划专项经费。区财政安排专项规划经费1500万元,对4个乡镇共91个行政村进行了全面的连片规划,重点布局51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突出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加强“一廊一带”规划建设(“一廊”即沿郴州大道和郴仰公路布局产业,打造现代农业示范长廊;“一带”即建设西河水生态风光带)。其中,“西河水生态风光带”项目途经1镇8村63个组,在规划上突出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将其打造成全省水生态风光休闲的闪亮名片。二是大力支持村民建房。实行“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货币补偿,拆旧建新,占破平衡”机制,按照“五个统一”标准规范村民建房,区财政安排对每户坡屋顶奖励2万元、平改坡奖励0.5万元。全区规范村民集中建房示范点47个3873户。在村民建房设计上,坚持民居文化传承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打造富有湘南民居特色和田园诗韵的民居群。
突出产业主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富农,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增强美丽乡村建设“造血功能”。一是重点扶持,打造特色产业。实施“九个一”工程,打造高山冷水米、苗圃花卉、禾花鱼养殖等9个一万亩农业产业基地,启动现代农业发展“三六九”工程,抓好生产、加工、销售3个环节,推行土地流转政策等6项措施,油茶、食用菌、小水果、高山肉牛等9大特色产业,由区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专项经费进行扶持。目前,该区已建立农产品基地32个,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56家,培育了高山冷水米、华塘草莓、顶上葡萄、仰天湖禾花鱼等一批农业品牌。二是发挥优势,促进农旅融合。围绕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精心布局了龙女康养旅游小镇、小埠体育特色小镇、仙岭温泉文化产业园和100家康养示范点项目,承办了2017年湖南(郴州)首届美丽乡村旅游文化节,打造了“爱尚三合”休闲庄园、红叶山庄、四清湖生态休闲山庄等一批精品庄园,成功创建“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区”和全国首个“自驾游目的地试点区”。全区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休闲(庄园)农庄10个,家庭旅馆36家,生态农业示范园5个,休闲农家乐达到2000多家。
注重生态文明,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以文明创建为抓手,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培育良好风尚,让文明成为乡村最美的风景线。一是大力推进共建共享。近五年投入5亿余元推进城乡交通大提质,村庄道路、公交等基础设施按照城市标准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整合河道治理、公路建设、危房改造、“一事一议”、改厕等32类项目资金投入农村公共产品建设,仅2017年以来,全区即累计投入资金17.2亿元。全区广播通村率、“新农合”“新农保”参合率、农村低保率均达98%以上。二是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每年投入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约3000万元,推进乡村“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序化”;实行“户收集、村集中、乡镇转运、区处理”机制,配齐乡村环卫设施,组建了282支乡村保洁队伍,全面开展“洁净乡村行动”;实现了“村村亮路灯”;着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乡村,境内22条河流全面落实河长制,“一湖两河三江”生态综合治理等扎实推进;五年来全区造林9.4万亩,建设大小游园20多个,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