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财政:学史力行,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见行见效
“前几天,我收到了9348元退费,这笔钱派上了用场。”因脑溢血住院的汝城县暖水中心小学包老师表示这笔退费帮了大忙。截至6月16日,汝城县共清退原机关事业养老保险金7283万元,惠及全县214家参保单位、11108人,全县原机关事业养老保险金退费工作圆满收官,实现退费零差错、零投诉。
今年3月以来,该县财政局先后制订详细的《汝城县财政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汝城县财政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有序贯穿2021年全年。其中,把原机关事业养老保险金退费工作当作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抓手,不断强化财政资金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健全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政策体系,集中财力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努力使财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1-5月,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2457万元,同比增加17961万元,增长15.69%,确保了全县“三保”支出、债务还本付息等重点支出。其中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2%以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农业农村、教育文化等民生项目支出有效保障。
一是察民情访民意。坚持“四到农家八必访”。坚持脱贫户“谁结对、谁负责”,力争年内走访不少于4次,逢新年开头、春耕生产、项目实施、产业验收、收获季节、资金到位、生病住院、岁末年终等八种情形时走访。走访中注重与农户共商发展计划,了解农户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变化情况,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监测农户存在的致贫返贫风险,并及时落实帮扶措施。加强平时沟通联系,保持结对感情恒温。深化“日访夜谈”活动。局驻村工作队联合驻村干部、村干部,深入开展“日访夜谈”活动。根据“三支队伍”分工安排,局驻村工作队对所负责村分片包干,对片内农户做到走访关心到位、户情掌握到位、政策宣传到位、困难帮扶到位、矛盾调处到位、上门服务到位。到群众中开展“夜谈会”,在8月份前完成1个轮次,覆盖财政局帮扶的所有自然村,广泛问民急、问民难、问民愁、问民盼,建立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清单,并做到边问边改,做好难以解决的问题上报工作,财政局94名结对帮扶责任人深入267户农户协助制定年度发展计划,排查返贫风险,解决实际问题。在财政局的协助下,泉水镇旱塘村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募集教育基金33万元。
二是帮群众解难题。认真履行部门职责,集中财政资源、人力、智力,重点帮扶脱贫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以点带面,推进全县巩固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配合上级组织开展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工作,选派一批优秀人才、年轻干部扎根农村基层,助农村抓党建、强队伍、兴产业。大力支持产业发展,全面落实惠民惠农惠企政策。及时发放惠民惠农补贴资金,全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发放惠民惠农补贴资金2.73亿元,85.95万户。主动深入种养殖业大户办理惠农财政贴息贷款业务,大力支持种养殖业发展。走访种养殖大户23户,受理符合财政政策贴息贷款10户,其中:已发放贷款1户,30万元,完成审批流程7户,待发放贷款825万元。为20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潇湘财银贷”服务,正在由企业申报2000万贷款项目,全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助推全县企业发展。加强与中湘钨业等企业对口帮扶,助推有色金属产业提质改造。
三是突出实绩实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按照方案要求完成规定动作,结合财政职能职责实际,设计开展具有特色的服务群众措施,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兑现乡村振兴战略扶持产业奖励补贴,对28家符合奖励条件的蔬菜专业合作社、种养植大户发放设施基地建设奖励基金9047664元,有效缓解了种养殖大户资金困难。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既立足单位和个人所能,又聚焦群众真正所需,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同时,建立长效机制。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探索构建长效工作机制,立足职能职责,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常态长效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当好服务群众的“贴心人”“跑腿人”,用实际行动和成效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