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全力打好“三场硬仗” 助力财政平稳向好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严重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多轮冲击等不利影响,郴州财政部门充分发扬“三牛”精神,全力打好“三场硬仗”,促进全市财政工作稳定增长、稳中提质、稳步向好。1-11月,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8.7亿元,增长15.1%;其中地方税收101.8亿元,增长14.1%。
一、咬紧“税收占比提升目标”不放松,全力打好“增收”阻击战。一是全力抓好“三收”(收税、收费、收欠)。大力推进综合治税、闲置资产处置、土地收入征管、房产办证历史遗留问题(含地下停车位办证)欠缴税费处置、市公共资源特许经营等五个专项工作组抓收促收,1-11月,市本级追缴列入处遗项目税费入库11500.7万元,通过综合治税入库税收3.3亿元。加强对重点项目、“三私”税收、新业态新模式等薄弱环节税收征管,加大罚没收入等非税收入征管,对欠税欠费欠款进行分类清缴,通过清缴,全年市本级有望增收4亿元。二是全力盘活“三资”(资产、资金、资源)。大力盘活土地资源,稳步推进土地市场供应,力争完成土地出让收入55亿元;积极盘活长期低效运转、闲置、超标准配置的资产,1-11月已实现资产处置收入1.61亿元;充分挖掘充电桩、广告位、停车位等可市场化配置的公共资源特许经营收益,促进资产资源收益转化收入,力争完成5000万元。三是全力推进财源建设。制定出台了《郴州市服务打造“一极六区”实施财源建设工程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压实主管部门财源建设职责职能。从市财政、市税务等部门抽调专人成立市财源办,对财源建设实行专人、专组、专抓,将财源建设工作和税收占GDP比重提升情况列入县市区、部门、园区年度综合绩效评估范围,对全口径税收占GDP比重超过预期目标的给予奖励,在全市掀起了新一轮财源培植和协税护税的热潮。
二、咬紧“兜牢三保底线目标”不放松,全力打好“厉行节约”阵地战。一是全力以赴保“三保”。始终坚持“三保”支出优先顺序,进一步完善“三保”风险监测预警防范处置机制,健全并落实好应急预案,对收支矛盾突出、债务风险高、暂付款规模大、库款保障水平持续偏低的县市区实行重点监控,着力防范财政支付风险,确保不发生“三保”风险。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结余结转资金、专项资金的统筹调度,集中财力保障落实“三高四新”、打造“一极六区”等重大政策、重点工程、重点民生等领域支出。二是大力实施“六个压减”。对会议差旅、公务接待、咨询培训等一般性支出;道路园林管护、公共设施用电等运行维护费支出;政策设计不科学、支出标准过高、效果欠佳等项目支出;使用财政资金发放过高系数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支出;信息平台建设支出等“六类支出”一律压减。三是严格做到“六个一律”。一般性支出一律只减不增;未经审批的大宗办公设施设备购置和办公用房装修维修一律禁止;超出财政承受能力的增支政策一律不得出台;未落实资金来源的政府投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立项;未经审批的临时用工一律不得新增;未列入组织部门年度计划的各类调训培训一律禁止。全年市本级压减各类专项资金1.1亿元,压减一般性支出1亿元以上,“三公”经费继续下降7%,将腾出来的财力重点用于“三保”“六保”“六稳”、政府性债务还本付息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要改革等领域支出。
三、咬紧“财政支出提效目标”不放松,全力打好“改革”攻坚战。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全面推行零基预算。全面实施专项资金预算“零基数”、非“三保”公用经费“零增长”、年度预算结余资金“零结转”改革。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严控预算追究。出台《市本级财政预备费管理办法》,规范和加强预备费管理。二是深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改革。将项目作为部门和单位预算管理的基本单元,预算支出全部以项目形式纳入预算项目库,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未纳入预算项目库的项目,一律不得安排预算。建立健全项目入库评审机制和项目滚动管理机制,夯实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按照轻重缓急和成熟度排序,突出保障重点。三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将预算绩效理念嵌入预算管理流程,加强对重大项目绩效目标的实质性审核,优化专项资金和项目绩效管理机制。积极推进财政、审计协同联动,拓展绩效评价范围,健全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