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兴财政: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引领财政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形势,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积极财政政策靠前发力,通过减税降费、专项债券等“组合拳”,稳定了宏观经济大盘。积极财政政策不仅要保持较大支出强度和适度债务规模,还要把政策效能放在突出位置,尤其要注意提高预算绩效。财政紧平衡下,既要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又要打好“铁算盘”,紧扣绩效管理这一工作主线,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资兴市财政局积极践行“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理念,多措并举,真抓实干,不断创新,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全力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2018-2021年,市财政局连获全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荣誉。
一、完善制度夯实基础。为实现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以规范制度建设为基础,从2019年起先后出台《资兴市市本级专项工作经费预算绩效管理办法》《资兴市招商引资工作经费绩效管理办法》《资兴市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试行)》等6个绩效管理办法规范性文件,基本建成涵盖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全过程制度体系,进一步厘清各实施环节的操作流程。在加快预算支出进度的同时,建立“先有预算、再有指标、后有支出”的控制机制,今年已制定《资兴市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调整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关于调整资兴经济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的方案》,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严格预算约束,严禁无预算超预算列支,预算执行中原则上不出台新的增支政策,集中财力保障民生,确保财政资金用得又快又好。
二、创新方法提质增效。推行“四结合”,建立绩效管理全过程完整闭环。一是实行绩效目标申报与部门预算编制结合。单位在部门预算系统中同时完成预算编制和绩效目标申报,实行“二上二下”审核操作,将预算资金审核与绩效目标审核同步;二是实行绩效运行监控与部门预算执行结合。将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项目实施进度与资金支付进度动态结合,对于资金使用偏离绩效目标的及时预警纠偏,确保绩效目标按期保质实现;三是绩效评价与部门决算结合。部门单位绩效自评充分利用决算数据,整合决算软件系统,开发绩效自评模块,实现部门整体绩效自评、项目绩效自评预决算数据的自动提取汇总,提高绩效自评质量与效率。四是将评价结果应用与预算安排结合。将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结果、重点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审查的佐证资料,预算资金安排与评价结果挂钩。实现绩效管理与预算决策、编制、执行、监督及决算有机结合,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三、由点到面提质扩围。从项目支出逐步扩大到专项支出、部门整体支出、政策支出等预算支出类型;从一般公共预算资金逐步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其他“三本预算”延伸,从而实现所有支出类型、所有预算资金全覆盖。2019年全市237个预算部门单位(含乡镇学校)年初30.36亿元(仅含一般公共预算资金)纳入绩效管理范围,2020年全市211个预算部门单位(含乡镇、街道办事处)37亿预算资金(除社保基金外的三本预算资金)纳入绩效管理,2021年全市200个预算部门单位43.87亿资金(含社保基金的四本预算资金)纳入绩效管理。逐步拓展到3P项目、政府债务项目、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绩效评价。2020-2021年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开展PPP项目清滁公路和经开区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期、运营期绩效评价,2021年底财政自行组织开展2018-2020年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绩效评价,今年正在筹划委托第三方中介开展财政重点绩效评价。
四、注重结果优化资源。局党组会议、局务会议多次研究预算绩效工作,明确并强调项目绩效作为财政预算资金安排的第一关口。对于新政策及新项目必须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对于部门整体支出、连续性项目的资金安排必须凭据上一年度的绩效评价报告,财政预算编制依据事前绩效评估报告、项目绩效评价报告予以安排资金。2019年度,资兴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专项工作经费预算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直接挂钩。其中2019年绩效评估时核减了相关项目资金7396.92万元,2020年绩效评估时核减了相关项目及资金5490.1万元。2022年财政根据2021年重点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对2022年市财政预算进行调整。在注重绩效,厉行节约,保障重点的原则下,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将所有单位的专项工作经费在上年的基础上压减30%,优化财政资源配置,调整支出结构和方向,其中调增支出12583.49万元25个项目,调减支出2223.3万元22个项目,并首次把困难群众生活救助资金等全额纳入预算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