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深化项目监督 护航环沙洲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汝城县环沙洲区域“十村一社区”均属于文明瑶族乡,除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第一站的沙洲村外,还有快乐、五一、韩田等3个相临村,秀水、文市、新旭、新东、东山等6个相近村及文明社区,总面积119.06平方公里,共5130户16239人。近年来,汝城县纪委监委和财政局等部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强有力措施深化项目监督,为环沙洲区域“十村一社区”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确保“半条被子”的温暖代代相传。
一是“三统筹”打牢基础。以“不堆盆景,共建幸福乡村”为原则,发挥财会监督专责作用,下好相辅相成“一盘棋”。统筹安排乡村振兴项目。严格执行项目“村申报、乡审核、县审定”原则,由财政部门牵头,乡镇纪委、村级纪检员、村理事会三方联动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2020年9月以来,环沙洲区域“十村一社区”共投入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共计2.99亿元,其中沙洲村2168万元,占比7.25%。5800万元的中彩资金支持乡村振兴项目、5530万元的滁水河流域治理项目等均为连片建设,真正做到了均衡、健康发展。统筹推进服务平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村为民服务中心作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阵地建设好,完善充实服务事项,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增强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硬件项目上,环沙洲区域“十村一社区”基层服务中心统一配备卫生室、邮寄代办、农产品网络购销、图书阅览室等设施。统筹加强小微权力监督。建立常态化村务监督机制,健全完善信访举报、村民自治等规章制度,“村账乡管”覆盖“十村一社区”,每季度收支情况、惠民资金发放情况、集体资金分红情况实行线上线下“双公开”,财政和纪委监委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村民可随时通过“三湘e监督”核查。
二是“三坚持”抓牢发展。出台《汝城县环沙洲区域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行动方案》,用好各村资金资源禀赋,做到精准定位、错位发展。坚持产业项目主导。坚持“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点”,打造环沙洲红色文旅乡村振兴示范带、特色水果农旅融合示范区。实施新旭村、新东村农业观光采摘,快乐村瑶族文化体验,五一村研学培训拓展,秀水村休闲旅游开发,韩田村非遗文化展示,文市村瑶族文化及夜市消费等一批文旅项目,流转9个村林地种植奈李等特色水果5200多亩,环沙洲区域一年四季游人如织、瓜果飘香。财政和纪律监委聚焦奈李种销及相关资金落实等情况,既当监督员又当宣传员,通过邀请农业专家田间授课、举办奈李节等方式为果农传经送宝,实现了丰产又丰收,今年举办的奈李节线上线下累计销售超2000万斤。坚持群众主体。推行项目建什么由群众决定、项目怎么建让群众确定、项目如何管与群众商定、项目好不好找群众评定,推进靠党建引领、管理靠村规民约、建设靠投工投劳、材料靠就地取材、投入靠项目支持、持续靠产业支撑的“四定六靠”模式,引导群众自己的村庄自己建。新旭村、新东村乡贤捐资35.7万元;文市村群众无偿提供镇区中心39亩土地建设公共停车场和湿地公园;快乐村、五一村群众义务投工2300多个工日,用50万元完成了160余万元的工程量,实现“花小钱办大事”。坚持共建主动。以清廉村以乡村振兴抓手,全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移风易俗“两大行动”,把家禽圈养、门前三包、垃圾分类写进村规民约,把勤俭节约、崇德尚廉等融入家风家训,全面推行家庭卫生和文明积分评比,打造环沙洲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片。
三是“三严查”守牢底线。县财政局配合县纪委监委制定《汝城县环沙洲区域均衡健康发展专项监督实施方案》,围绕政治责任落实、工作项目建设任务推进、清廉建设开展等三方面内容列出31条监督清单。严查违反发展规划问题。盯紧看牢《沙洲红色文旅特色产业园发展规划》《沙洲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环沙洲区域风貌管控规划》和环沙洲区域10个村庄规划实施情况,处置违规建房问题线索4起,问责8人。严查违反耕地保护问题。以“三湘护农”专项行动为抓手,对环沙洲区域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等影响产业发展问题建立清单、跟踪督办,督促整改问题图斑12个,涉及面积63.3亩。严查违反安全管理问题。县纪委监委会同应急管理部门对环沙洲区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开展定期监督检查,第一时间督促消除研学机构临时学员宿舍安全隐患,问责3人。严查违反财经法规问题。结合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以及乡村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大检查,认真对待问题和不足,举一反感全面检视,确保资金和乡村干部安全,严肃查处并公开通报楼江村村主干向村民索要好处费、新旭村对辖区内企业违规收取管理费等问题,给予党纪政务处分和问责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