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县:“五个一”解锁资产管理密码 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精准掌握帮扶项目资产底数,是盘活存量、提升效益、防止流失、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关键基础。面对帮扶资产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时间跨度长、管理主体多元等复杂情况,桂东县坚持“县主导、乡镇落实、部门协同”,以啃“硬骨头”的决心,全面打响帮扶资产清查盘点攻坚战,创新探索并系统实施“五个一”工作法,解锁资产管理密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一、高位推动,下好“一盘棋”。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涵盖农业农村、财政、发改、水利、林业、卫健等所有形成扶贫项目资产的行业部门及乡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财政部门牵头抓总,及时解决清查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界定、资产分类、价值评估等专业难题。二是完善制度体系。制定《桂东县扶贫项目和衔接资金项目资产问题排查及整改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目标任务、清查范围、时间节点、方法步骤和责任分工。三是突出要素保障。组建工作专班,安排专项经费50万元,全力保障人员、经费与技术支撑,运用电子表格AI数据比对等科技手段提升工作效率。
二、精准识别,理清“一本账”。一是明确范围边界。对2013年以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涉农整合资金、行业资金、地方债(扶贫部分)、帮扶资金、社会捐赠等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及各级衔接资金项目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档案(包含立项、实施、验收、移交等程序),确保“一项目一档案”。二是开展地毯式核查。组织账面核查,财政部门全面梳理2013—2024年帮扶资金信息,涉及资金17.43亿元,沿着“资金-项目-资产”逻辑链,双向比对项目信息与资金流向,核实资产价值与数量。组织实地勘察,由行业部门、乡镇村现场确认资产位置、规模及完好、闲置、损毁等现状。组织走访调查,向实施单位、受益主体(村集体、农户)、管护责任人了解运行、管护及收益实情。三是建立动态台账。设计统一登记表(包含项目名称、建设信息、资产要素、状态等内容),建立并持续更新县、乡、村三级联动管理台账。目前,14个行业部门已完成清查,新增资产281宗、价值37111万元,减少60宗、原值9414万元;12个乡镇(场)全面完成清查,新增资产720宗、价值14520.52万元,减少2004宗、原值2991.39万元。
三、科学确权,明晰“一条链”。一是依法依规确权。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稳妥推进权属收益下沉,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尽量下沉确权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确实不具备条件的可在严格论证并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确权为国有资产,并明确联农带农机制。二是规范确权程序。严格执行公示公告、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签订确权协议等程序,确保确权结果公开、公正、有效。三是分类确定权属。经营性资产原则上确权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公益性资产按照资金来源确权到相应的行业主管部门或项目所在地乡镇政府、村集体,到户类资产归农户所有。
四、数字赋能,织密“一张网”。一是打造信息化平台。应用统一的帮扶项目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将摸底登记的资产信息全部录入系统,实现资产信息全量电子化录入、动态更新与管理。二是强化大数据分析。平台集成查询统计、状态预警(闲置/损毁)、收益监测、管护提醒等功能,为盘活资产、优化配置、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三是实现互通式共享。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实现财政、农业农村等各行业部门之间信息互联互通,提升管理协同效率。
五、问题导向,打通“一公里”。一是破解历史遗留问题。针对因时间久远、资料缺失、人员变动等原因导致的权属不清、账实不符等问题,组建专项小组,通过查阅档案、多方印证、协商确权等方式集中攻坚解决。二是处置闲置低效资产。对核查发现的闲置、低效运转资产,深入剖析成因,“一宗一策”制定盘活方案。对经营性资产分类实施巩固、升级、盘活、调整“四个一批”精准处置。三是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同步明确各类资产管护主体、责任、标准及资金来源,探索建立“受益者付费+财政适当补助+集体经济收益补充”的多元化管护经费筹措机制,确保资产“有人管、有钱管、管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