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财政采取多种措施破解教育投入不足难题
近年来,怀化市财政面对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现状,积极创新机制,大力倡导“多元化”办学,采取“挤、扶、引、配”等方式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挤”,就是确保财政投入。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教育强省经费投入政策。近五年,每年市、县财政预算执行中的超收部分,按年初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追加安排教育经费。要求各县(市、区)财政每年必须预算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区域内中小学建设。2012年,为弥补怀化城区学校建设资金缺口,市本级挤出6000多万元专项用于城区学校建设。
“扶”,就是扶持民办教育。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使民办教育承担很大一部分社会教育责任。对民办教育的学校建设、教师管理、学生权益与公办学校实行三个“一视同仁”,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资金用于民办教育,公办教师可带薪到民办学校任教,财政保留基本工资,工龄连续计算。全市经教育部门审批的各类民办教育学校达489所,在籍在校学生10万余人,并涌现出万昌中专、振华中专、星光学校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学校。怀化城区有8400多学生在民义务学校就读,减轻了财政办学压力。
“引”,就是引进社会资金。一是用未来的钱办教育。通过BT模式,在怀化城区异地新怀化市五中、改扩建市四中等项目,引进外来资金1亿元开展职教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协议引进资金2亿元。二是引导社会热心人士捐资办教。建立社会办学激励机制,鼓励社会成功人士捐资办学、助学。对引资办学有功人员按市里招商引资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凡捐资200万元以上或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拥有学校冠名权。三年来,全市共引进社会资金达1.4亿元。
“配”,就是用配置土地收益筹集教育经费。怀化城区教育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中的市鹤鸣中学、东晟中学等就是用配置土地收益筹集建设资金,总额达5.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