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依托“四化”扎实推进“小农水”建设
水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命脉。2016年芷江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区涉及芷江县杨溪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麻缨塘乡、晓坪乡、岩桥乡及冷水溪乡等8个乡镇44个行政村,总投资825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补助1200万元,省财政补助300万元、县财政补助505万元,整合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工程总投资6250万元。为切实加强对这一重要民生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该县针对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单体工程量小、分布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的特点,依托“四化”,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建设管理一体化。成立了县、乡、村三级联动一体化管理的建设模式,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布局。一是县级层面集中管理。县水利项目建设管理中心负责对整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的统筹管理,成立技术服务小组,将小农水重点县各项建设管理任务分片落实到人。并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采取各种形式,搞好技术指导,把各项技术服务送到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二是乡镇级层面协同管理。针对小农水重点县工程项目面广、量大、点多、建设管理难度大的现状,委托乡政府领导及熟悉辖区内小农水工程并具备较为丰富的建设管理经验的水利工作站人员进行项目的监督和协调管理工作,切实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三是村级层面主动管理。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积极鼓励村级组织主动参与项目的建设管理和协调工作,每个行政村组都明确一名责任心较强的村民参与到项目的管理中。
质量管理标准化。把工程质量控制作为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作的重点环节,落实目标责任制,把质量责任落实到每个人,明确职责分工,层层狠抓落实。施工现场实行全员管理,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现场负总责,实行分区包片管理,责任到人,工程技术人员则坚持每天在施工现场来回巡检指导,及时解决施工技术难题。突出强化监理职能,严把工程质量,定期对材料、设备进行抽样检查,并做好材料使用跟踪记录,确保有据可查。
资金监管制度化。全面推行项目招投标制、监理制、群众义务监督员制、项目后期管护制等各项制度,建立起政府、社会及受益群众三方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监督体系。一是严格材料市场准入机制。规范预制构件产品质量管理,统一质量标准,规范制作要求,从源头上保障工程建设质量。二是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推行群众义务监督员监督机制,由在建水利工程项目所在村落实1-2名村民担任水利工程社会监管员,确保工程质量符合群众期盼。三是强化政府控制机制。建立施工单位自控——建设与监理单位监控——质量监督机构监管的质量控制体系,由市、县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定期组织质量巡查抽查,全面实行第三方质量检测制度,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双可控。四是财政资金拨付监督审核制。财政、审计全程参与资金的审核与拨付。
督促检查常态化。县水利项目建设管理中心负责项目的同志带领技术人员经常深入项目现场督导检查,多次召开现场会、工作会,并与其他部门进行经验交流,推广典型,对推动工作开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同时,县建设管理中心还成立了信息调度小组,及时通报工程进度及质量。
依托“四化”芷江小农水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据统计,2013年以来,全县完成新修或整修渠道150 km,新增灌溉面积0.5万亩,全县耕地旱涝保收总面积达20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40%,全县新增粮食产能0.5万吨,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全县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