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财政局大走访民情日记(二)
市委开展“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活动,我有幸成为财政局第一批参加走访的工作队员。大学毕业后,我曾经在耒阳一个乡镇工作过两年,此时再回到基层农村,很多事情至今还历历在目。已经离开基层有6年时间了,农村现在到底有哪些变化?农民生活如何?我有点迫不及待想寻找答案。
3月7日上午,在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罗春耀的带领下,我们工作组一行7人前往祁东县石亭子镇梅塘村开展大走访活动。
到了梅塘村,我们与村支部书记兼主任曾太山见了面,初步了解了一下村里的基本情况。梅塘村共有15个组,570户,总人口1973人,现有党员57人,平均年龄58岁,年龄结构偏大,特困户5人,五保老人9人,已解决低保74人。通过了解,黄花菜、生姜、香芋为当地主要经济作物。村里的基础设施还算可以,梅塘水库可以灌溉村里大部分农田,水泥马路也基本上通到了各个组。此外,村里还有一所小学,条件也还可以。
接下来,我们开始了走访和座谈。走访第一件事就是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邹祥民老人,年近八十三,是一位有50多岁党龄的老党员,因病瘫痪卧床多年,当得知我们是过来看望慰问他的时候,老人显得异常激动,连声说“感谢,感谢组织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党员啊”,声音几度哽咽。我们连忙告诉他,你们的贡献,党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应该感谢的是我们,并反复叮嘱老人一定要保重身体。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农村这几年发生的变化。首先,是取消了农业税。记得还在乡镇工作时,那时要收农业税,经常嘴皮磨烂收不到钱,任务压力很大,老百姓也哀声怨气。如今,取消农业税,老百姓还可以获得粮食补贴,对基层干部、老百姓都是一大幸事。其次是有了新农合政策。2005年在耒阳市试点的时候,各级财政补助只有40元,农民自筹10元,那时老百姓还需要反复做工作才肯缴纳。如今,财政补助达到了240元,参合率也达到了90%以上。大病补偿的标准也日渐提高,老百姓不敢看病、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缓解。第三点感受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善。农村公路现在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水泥马路,水利、农田基础设施较之前也有了很大改观。
在之后的村组干部、党员座谈会上,村组干部、党员也反映了一些问题,如部分通组公路未硬化,水渠塘坝疏通需加固,没有村级活动场所,电网需更新改造等等。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农民等靠要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如村里争取了一个土地整治项目,但是大家普遍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搞。二是有些政策宣传还不到位。由于政策宣传没有到位,部分村民反映新农合个人缴纳50元有些不理解,甚至有些情绪。此外,青壮年大部分常年在外务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走访之前,国富局长曾经说过,这次走访活动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年轻干部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增强本领。几天的走访让我更深刻地领悟到,出机关,下基层,接地气,对年轻干部素质提升、成长的重要性。
农村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农村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