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财政:建市30年 财政工作成绩斐然
一、体制篇
回顾建市30年的历程,耒阳市财政体制的演变,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986年实行的是“定额上交(补助)、递增包干、超收全留、欠收不补”管理体制。从1994年1月1日起,国家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按税种划分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并实行转移支付制度。将消费税的全部和增值税的75%划归中央,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数年核定,按照1993年地方实际收入以及税制改革和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情况,核定1993年中央从地方上划的收入数额。1993年中央净上划收入全部返还地方,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2010年,湖南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以2009年为基期年,对改革前市与县的各类收入划分、补助(上解)、税收返还等基数,由省财政统一办理划转。改革后市与县在财政管理体制上相互独立,设区市不再分享所属县收入和新增集中县市财力。省以下转移支付补助(含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由省财政厅或省财政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直接分配下达到县市。各类财政结算事项一律通过省财政与各县市统一办理。我市是全省首批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县市。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以来,中央、省到县市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上级对我市的补助收入为169026万元,2015年增加至361387万元,六年间增加192361万元,增长113.81%。2016年3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6年5月1日起,全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部纳入营改增试点,至此,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增值税制度将更加规范。
二、收入篇
建市30年来,耒阳市财政收入蛋糕不断做大。1986年,耒阳市财政总收入仅为3268万元;1993年,耒阳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 2008年迈上10亿元台阶,从1亿元到10亿元,用了15年时间;2011年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成为湘南地区第一个财政收入过20亿元的县市,仅用了3年时间。受主体财源煤炭税费严重短收影响,近年来,耒阳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规模一直保持在20亿元以上。2015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55488万元,是建市时财政收入的78倍。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
建市30年来,耒阳财政支出规模持续扩大。1986年,耒阳市财政总支出为2775万元;1996年财政总支出为14526万元;2006年为91160万元,2015年为551910万元,为1986年的199倍;预计2016年将支出规模将达到608442万元。在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民生支出所占份额也在不断增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四、管理篇
发展中遇到了问题需要用改革的思维来解决。近年来,耒阳财政部门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解各种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财政改革有了新举措。一是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落实新《预算法》,构建规范透明的预算管理机制。建立了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部门预算公开实现“全覆盖”,“三公”经费预决算全面公开。二是工资统发范围不断扩大。2000年3月,我市在乡镇机关试点工资统发工作,当年统发的单位30个,统发人员530人。截止2016年10月,全市工资统发单位增加至168个,统发人员增加至17553人。三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进。2006年12月27日,选择7家试点单位正式上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2009年4月,69家预算单位上线运行。2016年7月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正式起动,10月上线运行,现共有106家预算单位实现了财政资金从预算指标下达、用款计划申报到资金拨付全过程的完全网络化运行,标志着我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已全面推行。四是持续加大投资评审工作力度。2003年至今累计评审项目2163个,送审总金额1132131万元,审定金额998157万元,审减资金133974万元,平均综合审减率为11.83%。五是扎实推进政府采购监管工作。2004年至今,全市共完成政府采购监管总额272384万元,实际支付政府采购合同总额231830万元,节约财政资金40555万元,平均节约率为14.89%。六是加强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先后组织人员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公共卫生资金和校车经费进行绩效评价,进一步提高编制财政预算的水平。
财政信息化水平有了新突破。一方面,硬件设施大为改观。财政局原办公大楼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设施简陋,拥挤不堪。为适应现代财政管理的需要,重建财政大楼显得尤为迫切。新办公大楼于2004年7月7日大楼破土动工。建成后建筑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财政大楼内办公室宽敞整洁,办事大厅方便舒适。在改善局机关干部职工办公条件的同时,全市乡镇财政所的面貌也焕然一新。近十年来,全市新建了29所财政所办公楼。每个所都配有会议室、微机室、档案室,并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二是软件设备不断更新。2004年9月,耒阳市着手建设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实现银行和各收费单位与财政部门联网,财政部门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收费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真正实现“以票管费”,有效防止了资金滞留执收单位的现象,在衡阳市首开先河。2005年以来,耒阳市以“金财工程”为抓手,结合局机关中心机房系统建设,将部门预算编制信息系统、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工资统发系统、乡镇财政信息化发放系统等财政业务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切实提高了财政信息化水平。2012年10月,耒阳市建立了以各乡镇、办事处为单位的财源项目主体数据库。定期对各单位辖区内的财源项目进行全面调查,并将调查成果及时输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推动公开收税、阳光财政。
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在财政改革与发展取得硕硕累果的同时,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财政部门高度重视会计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2010年,通过举办“送财政支农政策下乡”活动,举办了36期乡村会计人员培训班,共培训1732人次(其中,村干部1050人,村财务人员672人)。每年对会计从业人员定期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提升了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目前,全市持有会计从业资格人员4321人。认真开展机关党建活动,全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财政通过创建“学习型机关”,公开招考大学生充实财政队伍,干部年龄结构显著改善,专业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该局先后荣获“全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省级园林式单位”、“省级模范职工之家”、“全省乡村财政财务精细化管理先进单位”、“全省金融债务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耒阳的进步,融入了财政人的劳动创造;耒阳的政通人和,催生了财政的勃勃生机。如今耒阳财政在改革发展新的长征途中,正满怀信心,朝着重回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