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财政:过好“紧日子” 确保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衡山县财政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和上级财政工作会议和上级财政要求,始终坚持以收定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压缩一般性支出,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精打细算,用政府的“紧日子”换取人民群众的“好日子”。
一、勒紧“裤腰带”,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
严把支出审核关口,将过紧日子要求贯穿到预算管理全过程,大力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腾出资金优先用于改善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一是年初预算直接压减。2022年按照零基预算的思路,县财政将单位的工资、津补贴、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人员和运转经费打满打足。同时根据上级要求对重点项目和单位经常性支出专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和反复审核,除乡村振兴、教育、“三保”、环保等有考核要求的以外,重点项目全部进行压减;取消到期的、非必须的单位经常性支出专项,优化单位预算结构。按照以上原则共清理整合压减预算项目105个,压减资金2.45亿元,压减率15.58%。2022年预算安排业务经费7766万元,较上年预算13928万元减少6162万元,下降44.24%。二是硬化预算执行约束。严格按照县人大批准的预算安排支出,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拨款,除应急救灾等特殊事项外,执行中一般不再追加预算,确保年初预算安排的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实行项目排序,分优先等次安排资金。根据财力优先安排“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债券还本付息支出,以及医疗卫生、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民生领域支出。
二、聚力“补短板”,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支出规模,确保民生支出占比始终稳定在70%以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2021年全县安排民生支出21亿元左右,2022年预算继续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一是安排教育支出63071万元。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全面落实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政策和各项助学政策,支持中小学薄弱学校新建、改扩建,优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高。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安排资金2968万元,积极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及免学费政策,支持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育内涵提升。二是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8491万元。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资金17338万元,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政策。安排资金19522万元,兜底保障行政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安排预算3661万元,加大对退役安置、残疾人事业、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提高社会救助和保障水平。促进就业再就业,安排预算1950万元,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再就业岗位培训等。三是安排医疗卫生支出31913万元。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安排资金15383万元,用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安排预算9222万元,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大对分级诊疗工作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完善财政补助与医疗服务数量、质量相挂钩的补助机制,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改善基层卫生机构医疗条件。四是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250万元。主要用于“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群众文化活动以及送戏送电影下乡等惠民工程的开展,推进红色景点、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特色旅游线路。
三、打好“铁算盘”,确保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
从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积极推进开源节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强化收入组织管理。提高收入质量,增强发展后劲。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减税降费政策,确保企业切实享受政策红利,继续巩固现有财源,对重点税源企业展开对口精准帮扶,积极培育市场前景好、地方税收分享比例高的企业。二是盘活财政存量资金。2021年底清理盘活存量资金约2.3亿元。健全结转结余资金清理长效机制,控制结转结余资金规模。完善财政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统筹结合机制,对上年末财政存量资金规模较大的部门,适当压缩下年财政预算安排规模。三是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健全地方政府债务常态化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风险,综合采取各类措施稳妥化解存量债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四、管好“钱袋子”,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不断完善健全现代化财政管理机制,从财政管理入手,着力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加快内控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监督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财政内控制度和全财政运行监控体系,创新动态监控方式,扩大动态监控范围,强化预防、纠偏、威慑功能,保障预算执行严格规范、财政资金使用合规透明。二是加强财政监督检查。重点关注民生、涉农、乡村振兴等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继续深化“互联网+监督”民生资金公开全领域监管机制,构建源头控制、在线跟踪和监督问效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三是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深化预算编制改革,采用零基预算方式编制部门预算,完善基本支出的标准体系,建立重点项目库,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加强绩效目标管理,优化绩效目标设置。开展绩效目标执行监控,及时纠正偏差,堵塞管理漏洞。强化绩效运行跟踪监控和定期评价机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政策调整、改进管理和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四是加快预决算公开制度化、机制化建设。进一步落实预决算信息公开主体责任,强化主动公开意识,改进公开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公开内容,扩大公开范围。